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三代人眼中的敖伦苏木古城

发布时间:2023-11-01 11:27: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从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出发,驱车向北行驶30公里,一座历经风霜的古城在这里伫立。秋风萧瑟,摇曳的草木中依稀可以窥见敖伦苏木古城昔日之辉煌;静谧无声,千百年前波澜壮阔的故事仍在等待我们挖掘。

  元明时期,敖伦苏木古城的地位极其重要。这里不仅是汪古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内蒙古草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王城,更是辽金元以来,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192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并拓回文献资料《王傅德风堂碑》。在近百年的考古研究中,敖伦苏木的故事愈发鲜活。新老赓续、孜孜不倦,是一代又一代执着坚守的研究者们让历史更加清晰、文化更加生动、民族更加自信。

  日暮西沉,明暗交织的光线中,敖伦苏木古城更显寂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仍在古城中驻足徘徊,久久不愿离开。

  这位名叫孟克德力格尔的老人今年已经84岁了,是中国蒙古史研究会会员,也是敖伦苏木古城较早的研究者之一。这是孟克德力格尔第无数次踏足敖伦苏木古城,但他仍就像是与这片土地初识一般,举起相机记录下古城的一砖一瓦。

  50多年前,孟克德力格尔曾跟随国内外考古专家在敖伦苏木古城开展考古研究工作。当时的考古技术与手段远不及现代成熟,他们克服艰苦条件,在古城的每一寸土地上勘查、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逐条核实、佐证,最终将研究成果著书成册,成为可供现在学者们研究敖伦苏木古城时重要的参考资料。

  孟克德力格尔说:“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是能看到许多年轻人还对古城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期待着我们的孩子们能够重新认识这段历史、重视这段历史,保护好我们的北疆文化古迹。”

  一座古城,串联起的是传承、是接续,是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过去的敖伦苏木非常繁华,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融汇、源远流长。如今这里虽然沉寂,但地表下的秘密仍旧召唤着我们去保护、去挖掘、去研究……”走在敖伦苏木古城遗址,达茂旗地方文化研究者苏亚拉图向记者描绘着他心目中的都城。

  2008年,苏亚拉图在工作之余开始帮助岳父孟克德力格尔收集整理敖伦苏木古城的相关资料,同时还负责绘制书中插图。渐渐地,苏亚拉图也逐渐感受到古城的魅力,保护和研究敖伦苏木古城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

  2012年,苏亚拉图因工作调动来到达茂旗文化局,面对“文旅融合”的全新机遇与挑战,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苏亚拉图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解开敖伦苏木古城之下的秘密,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让这座古城焕发新的生命力。”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2022年,孟克德力格尔老人的孙女宝丽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在这里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这座兼容并蓄、交叉融合的学府之中,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于此,我站在高原上拾起故乡的一块古城碎石,一同寻找这座沉睡已久的古城留存的‘多面体’——敖伦苏木古城……”宝丽在论文中写到。从边陲小镇到首都北京,改变的是生活环境,不变的是对家乡故土的眷恋。

  作为新生代“00后”的宝丽与这座古城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与羁绊,三代人的执着守护在血脉中流淌。年幼的宝丽时常缠着爷爷给她讲敖伦苏木古城的故事,也会趁着寒暑假一头扎进姑父苏亚拉图的书房中独自钻研。对她来说,敖伦苏木古城不仅仅是达茂草原上千百年间流传的文化符号,更是伴着她成长的生动故事。

  “现在我有机会来到中央民族大学读书学习,我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知道敖伦苏木古城、了解敖伦苏木古城。”宝丽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绵亘千古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曾经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我畅想着敖伦苏木古城也能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下再现辉煌,让往日繁华的都城重现于世人眼前。”(记者 蔡冬梅 路兴)

  (达茂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玥参与采访)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