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人情债”减负 “人情味”更浓
人民网滁州10月25日电(记者周坤)前几天,在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岗王村一位去世老人的葬礼上,电子鞭炮取代了烟花爆竹,成为接待吊唁、表达哀思的新产品。家属和客人也按照村规要求,压缩了酒席桌数,不搞文艺表演。
“现在虽然说没以前热闹,但是节约还是好,不浪费不铺张。”逝者家属张万春说,家里有两个子女在上大学,家庭负担比较重,而原计划葬礼需要四万元开销,结果只用了一万元,“这多亏了‘大支’帮忙,这大大减轻了压力。”
在明光本地,群众遇上娶亲、嫁女、生育、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总要请“大支”张罗事宜、协调指挥。
“大支”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办事公道,通晓民俗文化礼仪的长辈担任,在村里“说得上话、管得了事”,具有天然的“人缘”“亲缘”优势。
管理好“大支”,就牵住了移风易俗的“牛鼻子”。明光市在全面调研后,为全市406名“大支”建立了动态信息库,将其注册为“文明明光”志愿者,聘任为明光市移风易俗宣讲员,统一发放聘书、服装及工作手册。
“大支”张守刚展示着自己的工作证和聘书。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今年52岁的张守刚,是明光市最年轻的“大支”。虽然平日里,他是岗王村的一名村医,但在平时门诊与上门随访过程中,建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老人们有时候不听子女的,但都听我说的话”,遇到大事,也都喜欢找他帮忙张罗。
戴上工作证、拿着红聘书、成为“明光市移风易俗宣讲员”,如今“大支”张守刚出去办理村民的红白喜事,心中多了一份归属感、责任感。
前不久,明光市苏巷镇王岗村村民张继跃母亲(91岁)不幸病故,他家原本打算好好大办一下,计划待客40多桌。
张继跃说:“母亲去世后,‘大支’张守刚第一时间来到我家,首先向我母亲去世表示哀悼,对我们表示亲切慰问,然后宣传有关政策,希望我们能够白事简办、文明办事。”
“过去村里习俗都是大操大办,我们听从了建议,总共才办了5桌。母亲在世时是‘幸福满满的’,去世了我们没有必要讲那个‘面子’。”张继跃说。
最终,一场“简单”的白事,也受到身边亲友连连称赞。随着明光市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推进,婚丧嫁娶简办新办,已经蔚然成风。
“只有思想精神上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因陈规陋习、人情债务带来的烦恼正在逐渐消除,现在农村人情味比以前更浓了。”明光市桥头镇党委副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副所长朱林英表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