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合肥高新区提供分类精准服务推动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3-10-25 11:00:00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10月20日,合肥高新区第二届政校企交流座谈活动如期开展,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技术学院等17所职业技工院校负责人齐聚高新,共话校企合作。

  企业招不到称心的员工,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 “双难”同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制约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为破解这一难题,合肥高新区有计划地组织校企交流活动,推动校企深度联动。推动校企共建,是高新区实施分类精准服务,针对性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有力举措。

  今年九个月全区新增有效就业4.7万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校企交流活动着眼解决“双难”问题,促进技工类院校学生就业,这是高新区实施分类精准服务,稳定促进就业诸多举措中的一项。

  此外,还通过做好用工就业结合文章,实施“十万大学生进高新”计划,发挥创业带就业效用,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等一系列举措,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服务,全力促进和保障就业,今年1-9月份全区新增有效就业4.7万人,就业形势整体平稳充分。

  为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合肥高新区构建高效用工信息渠道,做好企业用工和居民就业结合文章,充分利用区内大型用工企业多的优势,发挥企业是吸纳居民就业主力军的作用,配备用工服务专员,每周跟踪摸排区内87家重点用工企业,实时掌握企业用工状态。

  同时,合肥高新区通过高新发布、社区快聘等途径重点推送企业用工需求,并在居民小区宣传栏开辟专区,长期发布周边企业招聘信息,同时组织企业在居民小区、商超周边不定期举办招聘会,今年已累计开展招聘会20场,460多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超3.6万个。

  此外,大力推进用工企业与人力资源机构定向合作,多渠道把企业用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社区居民,打破信息壁垒,以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促进企业用工和居民就业有机结合,既保障了企业用工,又促进了居民就业。

  “线上+线下”同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合肥高新区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下实施“十万大学生进高新”计划,由政府组织区内重点高新企业,开展“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名校行活动。截至目前,今年已走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92场次,达成就业意向2.5万余人。

  同时,合肥高新区打造了“高新云聘会”平台,开展线上活动367场次,收取简历3.9万份。据统计,名校行招聘活动开展以来,已覆盖国内21座城市的60余所重点高校,累计为1.2万家次企业开展各类引才活动459场次,收取简历10.3万份。

  在做好招聘服务的同时,合肥高新区还积极开展就业辅导活动,全面落实促进高校毕业就业政策。今年1-9月份,累计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面试补贴、交通补贴、社保补贴等各类就业补贴资金5400多万元,覆盖高校毕业生超1.77万人次,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构建三公里就业圈帮扶就业困难人群

  针对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群体,合肥高新区大力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通过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方式,用心用情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今年以来,以“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为总领,积极开展“新徽菜·名徽厨”就业技能,培训徽菜师傅370人;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托底安置高校毕业生400余人和就业困难人员128人。截至目前,高新区失业人员帮扶率再就业率87.80%,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再就业率97%。

  对于有创业需求的人员,高新区则积极给予场地、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创业者营造方便快捷、安心舒心的创业环境,通过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计划,推行行政审批改革,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率95%,“一日办结”率达到97%,90%以上企业登记半天之内实现“四证齐发”,1-9月份新增市场主体超1.67万家。

  此外,加大创业孵化场地建设和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力度,今年截至目前,新建成孵化场地18万平米,新成立创业和天使基金5支,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近1.7亿元,发放创业补贴853万元,支持创业实体960余个,带动就业1.5万人。同时深入组织开展“周六创业课”等各类创业培训活动210余场次,有效提升创业者能力,全区创业氛围浓厚,带就业成效明显。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稳就业决策部署,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不同人员类别特点,开展分类精准服务,大力提升各类人员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托底性安置,不遗余力、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就业,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形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刘浩)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