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五河民歌传承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发布时间:2023-09-20 15:43:00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五河民歌研讨会。五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17日上午,由中共五河县委宣传部主办、合肥市蚌埠商会承办五河民歌传承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合肥市天鹅湖大酒店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五河民歌的起源、传承、发展、创新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为民歌发展献计献策。

  近年来,五河县委、县政府领导调度重视五河民歌的传承、发展、繁荣。自2001年开始,历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均把包括五河民歌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列入工作报告。在县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把搜集、挖掘、整理五河民歌作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目前已编印出版《五河民歌选》两辑,县文化馆还于2019年建立了五河民歌数据库。自2007年首届“通城国贸杯”五河民歌会起,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五河民歌会,今年年底将举办第十届。组织优秀民歌手参加全国、全省的民歌大赛,让五河民歌的影响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

 

五河民歌研讨会。五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五河民歌是活的历史见证,传承、保护、弘扬五河民歌,对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向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五河,提升五河整体辨识度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其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霍锦堂老人将当地民间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小调改成三人小戏《摘石榴》。1979年,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集整理,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专家对《摘石榴》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

  2006年,五河民歌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以《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为代表的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2月,著名歌手祖海将《摘石榴》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2019年11月,五河民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五河民歌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浩瀚的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及学术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河民歌手薛胜友、王芹,青年琵琶演奏家王珂玥现场演唱、演奏了《摘石榴》《打菜薹》等五河民歌。欢快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演唱风格,以及娴熟的琵琶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研讨会上,专家和嘉宾就五河民歌的形成演变、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就五河民歌的保护传承,以及文旅融合等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会嘉宾表示,将加强与五河具的沟通联系,在民歌传承、保留、改编的基础上,培养当代民族声乐人才,让民歌文化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胡磊)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