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深度透视】万千遗珍耀新辉

发布时间:2023-08-21 16:28:00来源: 山西日报

  太行巍巍横亘,洎水湍湍纵流。晋城,这片神奇壮美的山河,孕育并珍存着让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文化财富。  

  西瑶泉、塔水河、下川、羊头山……40余处古人类遗址耀映华夏文明初源;天井关、白陉古道、长平古战场……见证几千载风云跌宕传奇。全国仅存三处之一的唐代寺观彩塑、总数1/3以上的宋金古建,举世无双的二十八星宿雕塑、元代姬氏民居,存世最早的古戏台、最丰富完整的明清古堡群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地级市数量全国第四。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作为文物大市,晋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全面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倾心守护文物遗存,竭力挖掘价值底蕴,创新传承民族根脉,奋力激扬文化自信,不断在文物保护利用上 出新路径、取得新成果,让万千遗珍闪耀出新的光辉。

  一砖一瓦尽心守护

  遍地遗存华彩重生

  红面嗔目的“角木蛟”举珠而呵、长发披肩的“斗木獬”恬然凝思、布帽宽袍的“胃土雉”捻须慈笑、甲巾飞扬的“柳土獐”挥拳欲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城府城玉皇庙,举世无双的二十八星宿雕塑,此刻“有血有肉”地“活”在我们面前。  

  “它们不仅是我国宋元泥塑的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天文史和道教史的无价之宝。”晋城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馆长尹振兴骄傲地介绍,除了二十八星宿,这里还珍存有其他历代彩塑256尊、历代壁画120平方米,以及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和不胜枚举的珍贵碑刻、小木作。“它们历尽磨难得以延存是幸运的,而如今的焕彩呈现无疑是时代的馈赠。”尹振兴感慨地说。

  曾经的玉皇庙损毁严重,大多文物已经无法展陈,甚至还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文物失窃。历时10年,总投资近2000万元。2016年,国家支持玉皇庙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系统的一次保护修复。由此,这里也拉开全面强化保护管理的新序幕。

  安防、消防升级改造,智能环境监测控制,直至目前正在开展的数字化保护。晋城市统筹利用国家、省、市资金,不遗余力实施各项先进技术项目保障玉皇庙文物安全健康。完善体制机制、配齐专业人员,组建并派驻晋城市保安守押公司文保大队全天候守卫巡逻,全方位强化管理保护。不断夯实的安全基础,支撑展陈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玉皇庙文物开放率已达到70%,正更加全面、更精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努力让珍贵文物“益寿延年”、光耀万代,新时代的晋城文保人创新探索、孜孜以求。

  全国仅存三处之一的6尊唐代寺观彩塑、精美绝伦的妆金宋塑罗汉像、满目唐风宋韵的楼殿亭堂……被誉为“隋唐佛都”的青莲寺是晋城另一处“国保中的国宝”。一砖一瓦遵章精敷,一尺一寸循方细琢。青莲寺上寺,工匠们正一丝不苟地开展殿宇屋顶修缮。“按照我们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方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雨考验都不成问题。”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馆长杨勇底气十足地说。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夏天,百年难遇的持续超强降水让这座深山中的千年古刹陷入危情。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干部职工冒着生命危险严防死守近百天,最终让大部分文物涉险渡关。而古建筑屋顶大面积漏雨后留下的一片“惨状”,也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痛。“一定要找出最佳的屋顶修缮方案和确保百年无虞的办法。”守护者们迈开坚定步伐。

  经过前期组织专家、工匠等充分调查研究论证,2022年,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青莲寺旁建立起全国首创的古建筑防雨防草实验基地。依据《营造法式》和实地调查,他们整理出7种不同类型的工艺方法,并搭建古建屋顶模型,模拟各种降雨强度进行人工喷淋,以及防草、霜冻等各项试验。经过一年多的严谨探索,他们掌握了大量科学数据,得出诸多宝贵成果。不仅有力支撑了青莲寺的屋顶修缮工程,更形成实用性技术专利,为全国的古建保护提供借鉴。也因此,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行走遗存遍地的晋城,到处是华彩重生的传奇,背后,正是晋城人倾心竭力的守护。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的基础上,晋城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系统谋划推进重点文物本体修缮和抢险维护。目前,全市150处“国保”和“省保”中,107处完好保存,43处正精心修缮。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文物保护专项基金、“文明守望工程”等渠道方式保护低级别文物,仅最近两年,就汇集资金2500多万元,使20余处文物得到对口修缮,15处文物被成功认领认养。

  持续开展文物调查核查,全面掌握资源底数并建立动态监管和风险防范清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及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等制度法规,将文物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党政班子考核体系;落实文物保护单位专职保护员和安全责任公示全覆盖,大力推进各级“文保”单位安全监控全覆盖,建成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并与上级文物部门联网,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资源底数清、管理闭环严、风险感知灵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保护文物安全、守好民族根脉的社会共识和氛围日渐凝聚,新时代晋城文物事业不断奠定坚实根基。

  一点一滴深挖细研

  晋城故事精彩纷呈

  正值暑假期间,晋城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沁河古堡寨”展区里,真切壮观的实物模型、美轮美奂的3D影像,引得人们纷纷驻足。  

  “大家知道墙上这些像蜂窝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吗?”复制的阳城砥洎城墙体前,讲解员李利霞问向围观的人群。“想不到吧,这些是废弃的坩埚,也就是铸铁所用的模具。它们看起来千疮百孔,实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触摸着展品,她更加动情地介绍,“像这样的明清古堡,我们晋城有117座,它们见证了晋城‘煤铁之乡’的辉煌,更是一份浑厚的文化遗产、家国记忆……”

  “真厉害啊!”话音落下,旁边的大人孩子发出声声惊叹。

  文明初起、长平之战、盛世华章、宋金韵致、明清繁盛……9大展厅、21个系列、2万多件文物,眼前的晋城博物馆,正以丰富而立体的展陈,释放着这座城市悠久而璀璨的魅力。

  “得益于新时代文博事业的大好机遇,2014年,我们完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升级。不仅增加了展品内容、创新了展陈方式,提升了参观体验,更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丰富活动,真正成为阐释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鲜活阵地。”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说。而这样的鲜活阵地,晋城不止一处。

  除了青莲寺和府城玉皇庙两个晋城博物馆分馆,以及高平市博物馆、沁水县文史博物馆等地方馆,近年来,该市还先后建成皇城相府“中华字典博物馆”、大阳古镇“万里茶道博物馆”等30多家地域特色博物馆。今年开始,该市更在省文物局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奋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末,形成百家博物馆矩阵。

  一座座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一番番研精阐微讲出晋城文物故事新境界。

  《探索发现炎帝陵》《炎帝文化传承与发展》《炎帝古庙》……向记者展示着一摞摞图文并茂的资料书籍,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米东明热情洋溢:“这些都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这让我们把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承脉络理解得更细、更深。”

  35座炎帝庙宇、“神农城”“五谷畦”“神农井”等众多炎帝活动遗址、包括迄今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碑在内的110多通石刻碑记……高平的炎帝相关文物洋洋大观。2016年以来,高平市全面挖掘资源,深入组织研究,逐步整理出清晰完整的炎帝文化体系。

  “基于系统扎实的研究,专家学者普遍认定:高平是神农炎帝创业之地、献身之地、陵寝之地,堪称炎帝故里。”米东明说,“也因于此,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国台办、中国侨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确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基地’,连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活动,累计吸引数万台胞侨胞拜谒,业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寻根问祖的圣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一点一滴专注文物研究阐释,久久为功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晋城硕果累累。

  围绕“考古中国”重大课题,该市与山西大学、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沁水八里坪遗址和析城山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即将形成研究成果。对于星罗棋布的古村古堡,该市系统性开展太行古堡课题研究,先后举办“‘古堡·家园’文化论道”“太行古堡国际论坛和首届东西方古堡对话”“太行古堡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等各项活动,形成《太行古堡》《古堡中的中国》《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堡寨村落研究》等一系列编著理论成果,推动申遗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叫响“东方古堡·人间晋城”闪亮品牌。

  创新展示、阐释丰厚绚烂的古建、彩塑、壁画等艺术瑰宝。陆续推出《一品青莲》《星耀海内》专题片,制作36期玉皇庙“二十八星宿”“老张讲文物”等短视频节目,结合数字化VR技术和网络技术,带领观众“云游”晋城“国保”;二郎庙戏台、青莲寺佛像、开化寺壁画等纷纷化身时尚文创产品,成为“可以让游客带走的博物馆”;“二十八星宿”雕塑走上晋城春晚舞台、登上《中华遗产》杂志封面震撼万千观众心灵。今年7月,晋城又组织开启“泽州万象”——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文物全国巡展。全市甄选出的71件文物精品,正陆续走进各大城市,把精彩纷呈的晋城历史文化故事传遍四海八方。

  一心一意融合利用

  创新传承谱写新篇

  “冢宰总宪”石牌楼下聆听陈廷敬家族几代人的辉煌荣耀,“斗筑居”里细看雕梁画栋的叠院回廊,巍峨“河山楼”前感叹几百年风雨沧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城相府(陈廷敬故居),游客沉浸其间,流连忘返。

  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门票、餐饮、住宿等直接收入1亿多元,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整治修缮、开发旅游,到2011年获评国家5A级景区,再到2021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如今稳居“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百强”。皇城相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文旅创新融合力度。在严守文物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打造出了品牌实景融入剧《再回相府》。融合阳城非遗项目和特色风俗,打造重阳花糕展示、‘八音会’表演、生铁冶铸技艺体验等丰富活动,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皇城相府景区总经理王小虎说,“这不仅增强了旅游体验、增加了收益,同样又是对文物文化价值的有力开发和传承。”

  一心一意探索文物传承利用,全力激发文旅产业优势动能。晋城市不遗余力推动各地文旅融合创新。

  在泽州县大阳古镇,每个夜晚铁水迸散、“铁花”漫天,传统的“打铁花”表演吸引四方宾朋纷至沓来;在中国传统村落阳城县中庄村,一个个由古宅院改造成的民宿里游客满满。不光住,还能吃上正宗的“八八宴”,听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庄秧歌”;在高平“喜镇苏庄”,新婚的夫妻可以在传统布置的喜房里体验真正的“洞房花烛”,尽情感受一份穿越古今的浪漫……

  166个中国传统村落,34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全省第一的数量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200余人,各类版权1300余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数量占全省90%左右,以全省第一的数量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全面统筹优质丰富的文物遗存和非遗资源,晋城不断打造百花齐放的文旅特色品牌,推动文旅产业持续升级壮大。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深厚历史底蕴和绿色生态优势整合起来,迈开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的坚实步伐。

  按照“国际一流、山西定位、晋城特色”的总体方向,晋城市面向全市域规划、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大格局。依托古堡群、古建筑群以及传统村镇等资源的联动关系,协同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加快促进大健康、大文旅、大康养深度融合,持续叫响叫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

  2020年以来,晋城市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并成为永久会址。被联合国老龄所授予“世界康养示范城市”,阳城、泽州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王莽岭、炎帝陵、大阳古镇、太行洪谷等大景区正在加速升级改造,10个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片区逐渐成形。全市优选129个古村落和108个古院落打造“百村百院”项目,目前首批28个村、30个院已开门迎客,迅速成为热门目的地。

  按照《晋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以古堡、山水“双5A”龙头景区带动的晋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引擎将初见成效,以“百村百院”为主的康养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康养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逐步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晋城市文旅局副局长郑忠社说:“我们将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锚定‘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目标要求,以创建山西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把文化自信转化为磅礴发展动力,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晋城历史文化贡献。”(记者王天晓)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