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阿拉善盟:追青逐绿绘就沙海生态壮美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3-08-01 14:21: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盛夏的阿拉善大地,满目葱茏、绿意盎然,大漠披绿、戈壁点翠,犹如一幅辽阔壮美的巨幅生态画卷,处处涌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力量,迸发出绿色发展的生机活力。

  7月27日至28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暨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在阿拉善盟召开,国家发改委、林草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部门、有关重大项目单位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阿拉善,实地观摩阿拉善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共商绿洲生态保护、科学防沙治沙、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大计。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全盟沙化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0%,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洁净,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保护、飞播、封育、造林等举措,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态壮美画卷,形成了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阿拉善经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大漠戈壁披绿装

  走进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阿日善飞播区,成片的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有些枝干甚至达到了2米多高,让曾经荒芜的大漠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日善飞播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风沙已侵袭到贺兰山北坡,为了确保黄河、贺兰山的生态安全和乌吉铁路等交通线的畅通运行,2001年,阿拉善盟开始对这一区域开展飞播造林,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提高到现在的36%,流沙被全部固定,有效发挥了“阻沙上山”“阻沙入河”“阻沙断路”的作用。

  “飞播造林作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与阿拉善地广人稀的特点相符合。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阿拉善盟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林草发展方针,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为依托,以社会公益造林项目为补充,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草治沙技术措施,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在长期与风沙的抗争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格局,使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截至目前,阿拉善全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100多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552.05万亩和30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

  通过40多年飞播林草治沙,阿拉善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3年上半年,阿拉善盟累计飞播造林705万亩,飞播区植被覆盖度由5%提高到50.4%,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播区内还逐步建立起了良性演替的稳定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增加了数十种,昆虫、两栖动物,以及兔、狐狸、鹰隼、獾、刺猬、黄羊等野生动物在飞播区内不断繁衍生息。

  阿拉善还积极探索社会化造林治沙,2010年在实施造林补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该盟结合实际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全面推行社会化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在全盟大力推广人工造林“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并全面推广应用机械打坑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质量,也改变了治沙造林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场面,社会力量逐步成为造林绿化主角。2020年,新修订的《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正式印发实施,政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该盟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今的阿拉善,生态意识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业和农牧民社会化造林治沙的大军,在昔日的沙海“绣”出了一片片新绿洲。截至2022年末,全盟已累计实施社会化营造林760.615万亩。

  统计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沙尘暴次数由2001年的27次减少到近几年的3—4次。

  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今,持续为阿拉善披绿装、逐梦沙海变绿洲的征途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随着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持续铺展,一个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生态秀美的阿拉善生态链正在形成。

  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壮美锦绣“母亲山”入画来

  盛夏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护林员刘学文将食物、水、GPS定位仪等逐一装进背包,打开手机上的智能巡护APP,和其他两名护林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深山巡护工作。巡护途中,他们偶遇结伴觅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和马鹿,这些贺兰山的“精灵”们丝毫不惊,径自悠然远去……

  “以前这些野生动物都在深山腹地活动,现在生态好了,他们下山透气的频次越来越高,有时一次能遇见100多只岩羊。”在贺兰山保护区工作了37年的护林员刘学文,谈起岩羊、马鹿这些“老朋友”,就有说不完的话。

  动植物是生态系统里最活跃的因子。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植物是否繁盛是最直接的体现。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的使命担当,持续加强贺兰山生态治理和修复,坚决保护好“母亲山”。如今,一幅由蓝天、碧水、净土和日益壮大的动植物种群、风景秀丽的景区景点共同织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贺兰山徐徐铺展。

  从20多岁的小伙到如今59岁的老林业人,刘学文在护林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0多个年头。因为常年守护在保护区,管辖区域内不同海拔生长着什么植物、哪里有水源、哪里有野生动物,刘学文都如数家珍。

  头顶的参天大树,脚下的动物脚印,哪里有什么变化,他都心知肚明。“我亲眼见证了贺兰山从采伐到退牧还林,进入全面保护的转变历程,感触特别深。”刘学文说,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开采和超载放牧,贺兰山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严重破坏,林草植被明显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为人们敲响了生态警钟。1999年,贺兰山实施退牧还林移民工程,数千牧民赶着20多万头(只)牲畜下山……从此,贺兰山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开始逐年恢复,林草植被自然更新能力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群落逐年复壮。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阿拉善盟毅然停止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和木材销售,围绕贺兰山生态保护建设目标,突出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等重点全面开展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践问题,更是思想认识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启动实施了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集中整治攻坚战和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精准治理攻坚战。伴随着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打响,阿拉善盟持续加大贺兰山保护区森林防火力度,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全方位搭建管理局一管理站一管护站三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保护区“人防+技防”“徒步巡查管护+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巡查管护的立体化资源管理模式,不断推进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为长效保护、治理贺兰山,阿拉善盟还制定了《阿拉善盟委和行署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实施意见》,并与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坚决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提升贺兰山乃至全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

  一山宁而万物生。如今的贺兰山,森林面积由过去的36.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57.3%;野生动物岩羊由1.6万只增加到5余万只,马鹿由2000多头增加到6000多头;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21条。2021年5月,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身影被红外相机拍到。时隔半个多世纪,内蒙古贺兰山重现雪豹身影,既为贺兰山增添了一道灵动音符,也成为这里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贺兰山,这座承载历史、书写当下的巍峨山脉,必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成就更加绿意盎然的阿拉善。

  水生态持续向好 “水清岸绿”润泽驼乡大地

  走进额济纳旗居延海湿地,湖中郁郁葱葱的芦苇绿意盎然,漫步在湖边栈道,水清透亮,鱼游浅底,鸟翔天际,绿水蓝天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怡人景致。

  “没想到,在这茫茫戈壁沙滩还有这样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画廊!虽然不是秋季,但真是应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看着眼前的美景,来自河南的游客王明阳感慨不已。

  见证了居延海变化的额济纳旗湿地保护执法大队队长徐志刚更是深有感触,“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居延海,沙海茫茫,寸草不见,荒凉一片,如今通过国家实施黑河水量调度和配套水利工程,居延海湿地生态维护系统趋于完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他告诉笔者,近几年来,随着居延海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绝迹近10年的候鸟特别是天鹅故地重游,湖边灰雁、黄鸭等已经形成一定种群规模,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水生态持续向好,到额济纳旅游观光的游客持续增多,当地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及出售旅游商品和发展观光产业等,吃上了“生态饭”,开启了“致富门”。“有了良好生态环境,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们销售农畜产品,一年可增收5万多元。”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苏木伊布图嘎查农民刘勇高兴地说。

  水生态持续向好背后,是阿拉善盟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共创美好生态的成果。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以规划引领水利建设,积极发挥水利内生动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通过制定《阿拉善盟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阿拉善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阿拉善盟“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利用方案》《阿拉善盟主要河湖管理保护重点工作台账(2021—2025)》等文件方案,抢抓建设机遇,夯实水利基础,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相继实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节水增效建设项目、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牧区储水窖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腾格里沙漠东缘等11条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15平方公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黄河内蒙古阿拉善盟应急分凌(洪)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乌兰布和沙漠生态锁边引水工程推动顺利,黄河西岸补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盛夏时节,华灯初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居民在巴音湖边悠闲漫步,享受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美好时光,感受这一方湖水带来的青葱蓊郁和夏日清凉。“我们每天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欣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居民杨欣怡说。曾经令人掩鼻而走的“臭水沟”三道河沟,如今“逆袭”成为巴彦浩特城市景观“打卡地”。这些改变是阿拉善盟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成果。

  近年来,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阿拉善全盟各级水务部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围绕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城市黑臭水体等水环境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掀开了城区治水新篇章。“十三五”期间,全盟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187个,黄河(阿拉善段)和额济纳河各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全盟无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盟完成水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70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35个、氨氮减排项目35个,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094吨、削减氨氮排放量85吨。

  水生态的持续改善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日前,阿拉善盟河长办凝聚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依法清理整治黄河阿拉善盟段河道管理范围内“李开元—蒙古包”及周边建筑物,恢复了河道原貌,彻底根除涉河“老大难”问题,这只是阿拉善盟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水岸同治,统筹好陆上水上、地表地下,统筹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统筹好河湖生态空间管控与水污染防治。”阿拉善盟水务局三级调研员李祎斌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想根治河湖顽疾,必须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充分发挥河长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守护绿水青山,要面对不少难啃的骨头,我们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统筹协调作用,主动向长久以来困扰阿拉善盟河湖治理的‘硬骨头’开战,利用历史遥感影像追溯河道内违法违规问题演变过程,持续整治滩区高秆作物禁限种植等一批顽瘴痼疾,确保流域治理能力、治理效果逐步提升”。

  河流之变,带来的是全域环境的“蝶变”。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秀美水韵风光润泽阿拉善大地,大大小小的河道清水潺潺,如同一条条生态廊道,赋予阿拉善灵动之美。(刘宏章 邰芳 纳日娜)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