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为高质量发展蓄动力(科技视点)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
知识产权如何激发长三角地区创新创造活力?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营主体等方面,长三角地区又开展了哪些实践探索?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累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800余家,带动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整体提升
“从零开始”建设和运营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站超过3700个;自主研发“潜龙”时空服务器、大规模时空服务平台等,突破多个关键算法……成立8年,上海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累计申请相关专利66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5%。
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还将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新技术应用到技术检索、专利文本撰写中,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2022年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在我国生效。当天,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迅速提交了10件外观设计专利国际申请,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三。靠知识产权保驾护航,这家企业的扫地机等智能清洁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各要素畅通流转,助力描绘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发展图景。目前,长三角地区累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800余家,带动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整体提升;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7个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及24家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1862.6亿元,同比增长72.6%,接近全国的一半;29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在这里布局,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达400余家。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上海建设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支持江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知识产权强省,支持浙江建设数字化改革引领知识产权强省,支持安徽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省,支持上海浦东新区、南京、合肥、宁波等10个城市(城区)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共商、布局共进、保护共治、服务共享和环境共建。
“国家知识产权局从完善机制、畅通流转、促进发展、强化保护、优化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推动知识产权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营主体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梁心新说。
知识产权新制度、新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首批10家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启动建设,长三角地区占据6席。近年来,一系列知识产权新制度、新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市场化机制,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有序流动的关键。2021年6月,新修订的专利法实施,新增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人在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开放许可声明、明确许可使用费后,在专利开放许可期内,任何人可以按照该专利开放许可的条件实施专利技术成果。
2022年5月,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专利开放许可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搭建了成果转移转化的‘鹊桥’。”据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介绍,目前上海已推动50家企事业单位发布专利开放许可声明240件,其中免费许可声明85件;引入清华大学等外省市专利开放许可声明610件,促成专利开放许可交易45项;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在7个区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和一家企业达成千万元级的专利开放许可交易。
这些新的转化运用模式很快在长三角地区“落地生根”。安徽知识产权部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将具有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性的专利实施开放许可;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了专利开放许可纠纷快速处理通道,提供维权援助、纠纷调解等公益服务。
专利开放许可是长三角地区开展系列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缩影。据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程胤介绍,今年4月,合肥市发行了长三角地区首个“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达1.235亿元。浙江省率先承担起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聚焦解决数据权属不清晰、创新利用不充分、权益保护举证难等问题,浙江上线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公共存证平台,发放全国首张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证书,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台全国首个开源社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标准。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浙江落地。”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顾文海告诉记者。
为增强区域“黏合度”、提升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水平,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扬州、淮安、芜湖等10个城市(城区)知识产权部门成立了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赵旗介绍,联盟积极探索新型城市联合保护共治新模式,目前已建立知识产权“双轨制”保护模式,协力推进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成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联调”新模式;在联盟内建立侵权案件公报机制,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扎实落地、长效运行。
知识产权为“引进来”“走出去”保驾护航,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外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专利。“我们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高度重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国外企业在华知识产权数量稳步增长,知识产权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作用持续显现。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已连续3年组织开展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办理涉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60余件;上海会同江苏、浙江、安徽知识产权部门定期举办外资企业对话交流会,了解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通报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和服务举措。
知识产权不仅是外资企业“引进来”的有力保障,也为国内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领域,开展了针对国外厂商在欧洲和中国的专利无效诉讼,为企业发展打破了专利壁垒。”公司副总经理助理包大新说。
“为积极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家知识产权局率先在苏州高新区、南京市江宁区等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等工作,助力打造知识产权国际服务高地。”梁心新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