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投资沃土,南京江宁释放吸引外资“强磁场”
这两天,南京市江宁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海外团。2个月前,在德国举行的招商推介会上,一个“来江宁看看”的约定,让多家德企来到江宁考察。
6月27日,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主办的“投资中国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推介暨“第十届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将在江宁举行。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林涛将就招商引资分享经验。
把优质的存量外资留下来,把更多高质量的外资引进来,江宁正在释放吸引外商投资的“强磁场”。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压舱石”“强引擎”。今年1月至5月,江宁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25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370亿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江宁区投资促进局专职副局长郭智峰清晰记得,新春伊始,全区就发起招商引资新攻势,召开招大引强拼经济动员大会,调动一切资源服务招商,发动一切力量参与招商。
4月16日至23日,江宁区海外招商团远赴欧洲,在意大利、德国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在德国的一个工业园区,我们开了一场小型推介会,20多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家族企业参加。”令郭智峰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德国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这是三年来第一次与中国面孔面对面,非常感动。
这次推介会的成功与江宁做的前期工作密不可分。“到德国前,我们精心准备了德语推介手册,介绍江宁的主导产业和发展亮点。”郭智峰回忆,那场推介会上,德国企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一位德国企业家坦言,不少德国人对中国企业的印象还停留在代工厂阶段,事实上,中国的发展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所以,当江宁招商团向在场的德国企业发出来江宁考察的邀请,企业欣然同意。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这次赴海外招商,让江宁人信心倍增。“我们感到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强烈意愿,大家对江宁的产业基础、科教人文、投资环境很有信心。我们要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江宁区主要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江宁区先后开展境外经贸交流活动5次,密集拜访100多家知名企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签约了一批优质项目、储备了一批在谈项目、获取了一批线索信息。
不止于此,招商引资新格局的构建,为江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绘制了路径图。投资促进专班负责统筹协调,招商平台负责市场运作,五大园区发挥主力军团作用,八大产业链招商局发挥专业对口作用,江宁构筑了上下联动、衔接顺畅的招商引资“强磁场”。
项目服务如“十月怀胎”
“今年5月,我们成立了产品研发中心,进行独立的新能源车型开发。长马是马自达在中国唯一的整车生产基地。这些年,江宁给了很大的支持,让我们能够稳定地生产。”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委办公室总监张长杰说。
“江宁交通便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够快速地从供应商手中运到工厂,同时货物也能快速发给客户。”艾默生亚太流量业务运营副总裁朱良文介绍,该企业2007年在江宁建厂,2011年成立研发中心,2022年实现销售额14亿元。“公司的主要客户来自石油化工行业,我们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比如新能源、多晶硅等行业。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双管齐下,公司将迎来加速发展。”谈及未来,他充满自信。
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兴通讯、上汽大通、中汽创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江宁、发展壮大,菲尼克斯、西门子、汉桑等外资企业深耕江宁、增资扩产。
汉桑(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柯海力依稀记得,20多年前,他在江宁为新工厂寻址。“那时土地很多,但配套设施不多。江宁区工作人员和我们深入讨论,描绘了一幅发展蓝图,我们决定落户于此。如今想来,我们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江宁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之一。现在是发展的好时机,我们还将选择在江宁增加投资。”他说。
2004年落户江宁的科倍隆(南京)机械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当地纳税百强企业。“19年来,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宁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这是我们坚定在中国投资的底气。”该公司总裁沈君笃定地说。
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关键靠营商环境。“重大产业项目从招引、签约、落户到深耕发展,就好似‘十月怀胎’,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流程。”江宁区发改委副主任韩利红打了一个比方,“今年年初,江宁推出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专班,将要素资源进一步向项目集聚。”
韩利红列出一组数字:江宁区深化“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服务,锚定全年新开工项目,将从征供地到发放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时间,由过去的271天压缩至121天,审批效率提升了50%以上。
通过加大海外招商力度、突出营商环境建设,江宁引来外资企业加速深耕。2018年以来,江宁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80.8亿美元,年均到资9.88亿美元,连续5年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南京市第一,连续3年位居全省区县前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