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点靓汾河岸 打造城市会客厅
一路一风景,一步一陶然。夏至时节,漫步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公园,目之所及,皆是锦绣。
在绿柳婆娑的中和堤,两侧的河水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展翅掠过,堤上五檐三层的萱楼颇为壮观;
在水色碧绿的河面上,一座拱桥伸向湖心,雕刻精美的石栏装点桥面,242头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形态栩栩如生;
在“汾水古韵”景观处,山石浑厚,瀑布飞流,一首《汾水赋》再现母亲河的辉煌历史。
汾河文化生态公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河城区段沿岸,它不仅是临汾的一张绿色生态名片,更是临汾人民的“会客厅”。
俯瞰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如画风景。
河之兴,人之福。近年来,临汾市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永续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建设集生态、文化和民生于一体的公共场所,打造“临汾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昔日“遍体鳞伤”的汾河已变成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的生态公园。“汾河公园变化特别大,现在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空气越来越清新。尤其是在夜色降临时,汾河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临汾市民张满仓看着汾河一步步得到治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大力种植各类绿植,公园绿化率达到80%以上。除了常见的陆生植物外,河岸边还生长着睡莲、荷花、香蒲、芦苇、菖蒲、水葱、欧菱等十余种水生植物。
沿着公园绿道一路向前,不少居民带着孩子漫步在公园内,他们感叹道:“这里空气质量好,花草遍地、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今年,园区又新增了柿柿如意林、祥云跌水滩、汾河葫芦园、中隔葫芦带、九州双花境、尧井如意道等特色景观,多处美丽的风景成了“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一众游客前来游玩。
汾河文化生态公园水景融合。
汾河干流水质量明显改善后,过去脏乱差的“臭水沟”已不见踪影。临汾市明确提出,在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基础上,力争汾河部分河段稳定达到Ⅱ、Ⅲ类水体,让汾河水量更丰、水质更好、风光更美。
河水清澈,鱼儿自由摇曳,晚上的平阳大桥常常可见钓鱼者在此休闲。“每天晚上吃完饭,我会到这里来钓鱼放松,偶尔还能钓到几条大鱼。”市民成忠武说道。
随着临汾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汾河水域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栖息的乐园。据统计,汾河文化生态公园可见杜鹃、天鹅、大雁、虎皮鹦鹉、燕子、白鹭、苍鹭、野鸭、鹤、鹳、雪雁、黑颈鹤、黄鹂等150余种候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汾河文化生态景区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范维胜介绍,目前,公园持续推进“清死角、除盲区、强管理、提品质”专项行动,同时利用多块闲置用地,打造特色花卉园区,保障“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临汾古称平阳,五千年灿烂文化辉煌巍然。基于此,汾河文化生态公园挖掘以帝尧文化为代表的临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汾河文明。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公园将文化元素植根于园区的各个角落,赋予景观灵魂色彩,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临汾尧文化的博大精深。
夜幕降临,远望萱楼,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在尧井文化小镇的葫芦制作区,推开门环视四周,无论是桌子上还是墙壁上,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作品,有人物、植物、花鸟、虫鱼等。手工艺人刘春莲介绍:“制作者主要依据葫芦不同的形状进行构思,或者根据灵感来选择葫芦。创作思路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浩瀚的中华文化。”
“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寓意吉祥。我们常常会把葫芦送给一些老人、医院病人和备战高考学子,希望能带给他们好运。”范维胜说道。
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把汾河治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1年建设开放至今,公园持续优化民生服务,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
据介绍,为满足群众的游玩需要,该市对园区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拆除废弃设施,翻新老旧设施、更换损坏设施,新增缺少设施。坚持同景色景点相结合、游客多少相结合、群众方便舒适相结合,今年,公园摆放了150张“惠民椅”,获得游客一致好评。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汾河、感受汾河、享受汾河,公园开展“N+N”模式,打造“一季一主题”汾河品牌。今年以来,公园相继开展春季“赏花季”活动,并将在夏季开展汾河品牌马拉松、龙舟赛、美食节、520等“消夏汇”活动。此外,还将继续在中秋时节举办赏月“品茗会”,配套展开赏枫活动、茶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公园活动;冬季打造汾河“冰雪嘉年华”,让更多人感受到汾河的美好。
未来,公园还将推进畅通园区微循环建设,在中隔堤搭建人行桥,连通平阳大桥;在下游搭建浮桥,连接公园东西两岸;打通“汾河+医院”康养通道、“汾河+居民”的临汾亲家探亲通道、“汾河+学校”的产学研通道,进一步把公园发展同城区发展融合起来,带动两岸及全域发展。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汾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正成为一条造福临汾儿女的“幸福河”。(摄影 卢鹏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