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亮出绿水青山新气派

发布时间:2023-06-06 15:41: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4——2023,10年,北疆万里山河巨变。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草原更美了。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绿水青山“大写意”画卷。

  这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是2400多万各族儿女的美丽家园,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时光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叮嘱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情景,历历在目;叮咛,声声在耳。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内蒙古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扛起内蒙古担当,壮士断腕抓绿色转型,久久为功抓生态修复,绿色变革踏歌前行

  内蒙古的生态区位到底有多重要?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我们该何去何从?

  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

  壮士断腕,绿色转型——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把牢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久久为功,修复创伤——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湖两海”明珠再生辉;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科学推进;坚持把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久久为功创奇迹,万里山河披锦绣,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的“风沙源”也变成了首都的“后花园”。

  贡献内蒙古智慧,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成为内蒙古的“绿色名片”

  翠色欲流,一碧万顷,内蒙古大草原人人向往。就在5月22日,美丽内蒙古又增添了一张新的世界级名片——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游牧,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这个古老民族遵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时至今日,其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依然恪守着传统的游牧习俗,按时休牧轮牧,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好这片世人向往的绿色、纯净之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这样的“绿色名片”,内蒙古赢得了不少。

  原本严重沙化、退化的打草场,经过围栏封育、补播、施肥、切根、轮刈等修复治理措施后,焕发新生,平均每亩增产20%到40%。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入选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2017年,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提供了“中国方案”。

  ……

  这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正是内蒙古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发挥内蒙古优势,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实现双向转化

  在责任与激情的召唤下,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内蒙古一个个回天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勤劳智慧的内蒙古人民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同时实现双向转化。

  从荒山秃岭到“塞北小黄山”,从森林覆盖率不足40%到98.86%,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成为当地群众谋生致富的“金山银山”。旅游火爆、山货充足,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挂斧停锯”后的大兴安岭林区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走上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6亿元,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带动9000余人就业。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过程中,在逐梦绿富美的道路上,内蒙古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 霍晓庆)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