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山西丨武乡:农文旅融合发展 革命老区活力迸发
小字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山西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三晋大地奏响美丽乡村建设“春之曲”。
即日起,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人民网山西频道联合山西省委网信办、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共同推出“乡村振兴看山西”专题报道,讲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山西乡村振兴故事。
一幅幅抗战题材墙绘、一座座八路军主题雕塑、一面面“红色武乡”宣传标语……漫步在武乡县山间村野宽阔平整的道路上,一股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发源地和八路军文化的形成地,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近年来,曾是国定贫困县的武乡,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充分挖掘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所在地王家峪村全景。人民网 卢鹏宇摄
依托文化资源,老区人吃上“旅游饭”
一盘土炕、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在位于韩北镇王家峪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里,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八路军总部几经转战,先后5次进驻武乡。在王家峪驻扎时,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首长指挥太行军民抗击日寇,孕育和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讲解员饱含深情的介绍,让参观者为之动容。
王家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全国国防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一处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体验太行风俗民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
5月24日10时30分,离纪念馆不远的聚贤农家乐里,58岁的李爱先和丈夫开始为入住的游客准备午饭。
“这是苦菜、灌肠、炒土鸡蛋,外地人爱吃我们本地饭。”李爱先边摆盘边一一介绍,“沾了文化旅游节的光,11间客房已经都住满了,再有游客来,我家就住不下了。”
第十一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即,来王家峪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农家乐的生意也再次火爆起来。
近年来,王家峪村采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在保护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的基础上,修建乡村记忆馆,建设红色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千年古村焕发出红色生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里有十几家农家乐,每年增收五六万元。村民在景区门口零售酸枣面、炒指等土特产品,一年也能收入3万元左右。”王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说起这些,言语里满是骄傲。
在武乡县,吃上“旅游饭”的不止王家峪村。“前方鲁艺”下北漳旧址,也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1940年1月1日,前方鲁迅艺术学校成立,在太行山根据地形成一支拿笔、一支拿枪的两支队伍。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这里诞生、传播,最终以燎原之势影响了全国,下北漳村也成为当时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
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下北漳村以“前方鲁艺”旧址和游客中心建设为载体,开发鲁艺木刻研学项目,创造红色味道文创产品,拓展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了集特色住宿、特色餐饮、红色旅游、木刻体验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区,让红色基因熠熠生辉。
“我们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了与鲁艺文化风格相适应的50余间民宿,可同时接待百余名游客。”每天中午,下北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亮习惯在村里转转,顺路捡捡垃圾,遇上电线杆上有撕不掉的广告,他随手拍照及时安排进行整治,“文化旅游节马上就开幕了,到时候有大批游客来参观。要给游客留个好印象,不能给咱武乡丢脸!”
近年来,武乡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富民潜力,创新实施红色资源运用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深入推进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1+4”、砖壁旧址“1+9”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等项目,全面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同时,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打造32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游客在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参观学习。人民网 卢鹏宇摄
发展庭院经济,方寸地拓成“聚宝盆”
“姑娘,我家小院150平方米,种着各种蔬菜,想报名参加咱们村的庭院经济项目,你给登记一下。”
5月25日上午9时,丰州镇魏家窑村党群服务中心人来人往。近几日,村委在向村民征集参与庭院经济项目的意向,农家小院只要超过20平方米即可纳入项目,74岁的魏耀其一早就来报名。
“我在院子里种了时令蔬菜,以往都是骑自行车在周边村叫卖,以后就有人上门来收了。”老人高兴地说。
魏家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鹏宇介绍,村里正在全力打造婚庆主题产业园,这个项目启动后,将需求大量鲜花,所以他们将发展庭院经济,组织村民种植花卉,“我们已经和市里的花卉市场联系了,在村民院子里放一个三层的铁架,盆栽鲜花,土地资源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设成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自从2021年5月来到魏家窑村,张鹏宇天天都在为村民思考致富的好点子。
“你看,那是我们的共享菜园,供城里人认领土地,体验农耕文化。”在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张鹏宇指着一畦畦菜地介绍,共享菜园按每份1分地的标准分开,共140余份地,认领人自己管理的一份地188元,由村里代管、认领人采摘的一份地588元,目前已全部租赁出去,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一年增收6万余元。
菜地前,一块块“共享菜园”红色牌子格外醒目,种植分区、地块编号,责任到人、全程管护。
“上午整整地,下午把西红柿、黄瓜、茄子苗栽上。”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杜怀英是魏家窑村的老党员,今年75岁,是菜园D区的负责人。“在我们这块地干活的,最大的77岁了。这要放在过去,哪能找下活儿?”对于代管责任田这份工作,杜怀英十分满意,“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百八十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多好!”
除了农事体验设施,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里还建有滑雪场、彩虹滑道、水上乐园、温室课堂等娱乐设施,冬天滑雪滑冰,夏天水上乐园,别具特色的活动吸引来自全省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游玩。“今年春节期间,十来天的时间,收入将近2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张鹏宇说。
每年冬天,各地游客来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滑雪场游玩。(资料图)
魏家窑村综合体验园是武乡县委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以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建设为目标,打造集农耕、采摘、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七大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体验田园综合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武乡县将大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五小产业”为主要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全年将培育庭院经济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100个,主体达到4000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务工就业、持续增收。
挖掘特色产业,一朵花开成“致富花”
5月24日16时,在蟠龙镇郭家垴村外的农田里,44岁的魏二平带领着八九名工人栽种菊花。魏二平是武乡县德宏农牧种养有限公司负责人,2019年开始种菊花,如今已靠着菊花产业致富。
“种一亩万寿菊年收入2000多元,比以前种玉米强太多了。”魏二平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
依托菊花种植加工产业,2022年,郭家垴村实施“菊花小镇”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以“菊花规范化栽培配套技术”为基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农旅、研学、游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山西首个以菊花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综合体。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园区已发展规范化种植菊花24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菊花3000余亩,实现年产干菊花200吨的产能,产值2000万元。基地与180余户移民户、200余户脱贫户签约种植菊花,带动800余人就地就业和创业。
好消息接连不断。今年5月11日,国家药用菊花产业发展标准化示范区落户菊花小镇。该示范区是2023年武乡县重点农业项目,项目按照武乡县农业产业规划布局,高标准规划了集菊花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的农旅融合项目示范园区,是武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农业示范基地”。
品菊花茶、赏菊花景。2020年以来,每年9月中旬,赶在菊花盛开期,郭家垴村举办菊花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三届。每到盛会,郭家垴村热闹非凡。菊花园里,菊农们身着盛装穿梭在花田中采摘花朵,来自各地的游客置身菊花丛中拍照留影,感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时光。
每年菊花节,菊农们身穿盛装采摘菊花成为一道风景。(资料图)
近年来,产业园累计接待旅游客6万余人次,中小学研学生2000余人,文旅收入屡创新高。
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县菊花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总产量超过1000吨,带动农户超过1000户,户均增收7000元至10000元,在武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产业多点开花,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山西小米优质主产区,武乡县紧抓产业优势,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实施谷子十万亩培育工程,开展“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品牌创建,开发以“山西菜系”为主的“小米宴”,开发小米茶、小米饼干等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每年可带动321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124元。
据介绍,2023年,武乡县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菊花、婚庆、小米、康养四个特色小镇,打造梅杏市级专业镇,加快建设“山西(武乡)小米乡村e镇”,实施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农旅项目。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全域旅游串线成面,农村电商星火燎原,森林村庄建设方兴未艾……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武乡县乡村振兴之路蹄疾步稳。下一步,武乡县将继续以五大振兴耦合联动,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