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的趣味实验挺“神奇”
本报讯(实习记者 张佳琪)“大家看,这是一块超导体,从液氮里拿出来,放在磁铁轨道上就可以飘起来了,而且可以锁定住,轨道怎么翻转也不会掉下来,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磁悬浮’。”现场熟练演示、讲解的,可不是科研人员,而是六年级学生张谦昊,围在周围的不少家长、学生看到超导体锁定时,直呼“神奇”。
昨天,在怀柔科学城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一场科技感满满的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在举办,特斯拉线圈、磁性材料大揭秘、点水成冰……一个个科技展位被孩子、家长围得满满当当。令记者惊讶的是,现场不少喜欢科学的孩子成了老师,陪同的家长们反而成了学生,负责讲解的物理所硕士、博士生,则当起了听众。
在MA楼磁性材料及自旋电子学实验室里,初三年级的沈敬亭满脸兴奋,一边盯着正在缓缓变形的形状记忆合金,一边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父母解说。“这朵小花加热就会展开,降温就会闭合,这种材料很出名,我在杂志里看过,能‘记住’自己的初始形状,这一过程叫做‘相变’。”
“到了这座科学的殿堂,就到了孩子的天地,他成了我的老师了!我是学文的,这些物理实验很神奇,背后原理我是一点儿都不懂。”沈敬亭的母亲赵新瑜有些惭愧,但是看着孩子对科学的那股热乎劲儿,也乐在其中。
记者注意到,不少展位后,都坐着一名身穿白色上衣,背后写有“杨中科学社团”的初中生,时而整理实验设备,时而面对来参观的市民滔滔不绝。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来自怀柔区杨宋中学的“小小讲解员”,他们和中科院物理所的硕士、博士生们组成小组,在展位前一同为市民答疑解惑。
拉起这个科学社团的,正是此次公众科学日的负责人之一——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张帅,他同时也兼任怀柔区杨宋中学科技副校长。
张帅表示,“作为科技副校长,我觉得应该做一些有突破的尝试。科学日这天,孩子们可以勇敢地面对大家,讲出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身边还有物理所的哥哥姐姐们给他们做指导,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体验,或许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走向不一样的未来。”
张帅说:“作为常驻怀柔、扎根基层的科研人员,这是我的责任。中科院物理所也正在努力探索符合怀柔特色的科普科教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科学家精神,让他们在钻研科学知识时,敢于面对挑战、不轻言放弃,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相关新闻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恢复线下活动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13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在百余个院属单位举办,近百处天文台站、博物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向公众开放。这是近3年来,该活动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开放。
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方少波带着几名学生,制作了一套教具——用彩色激光笔直射盛着自来水的水槽,槽壁钻洞。彩色的“光流”从小洞顺流而出,呈现出一道向下的抛物线。方少波介绍,这是用水流模拟光纤,让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传播,理解光纤的科学原理。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收藏了301万份植物标本。”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的科研人员为观众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桌面上,摆放着一批经过压制、烘干等步骤的植物标本“半成品”。一位小观众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拿起镊子仔细调整标本在台纸上的位置,再贴上写有采集记录的标签,完成了一份标准的科研植物标本。
公众科学日活动中,中科院各研究所还结合自身研究特色,开展了科普剧、科学实验、科学考察等科学体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互动性高、体验性强的线上科普活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