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武汉体育以澎湃动力涌动英雄城市

发布时间:2023-04-17 15:11:00来源: 人民网-湖北频道 原创稿

  在4月8日举行的2023年中国足协超级杯比赛中,武汉三镇队以2:0力克山东泰山队,夺得队史首座超级杯。比赛的胜利,不仅给广大球迷带来了欢乐,更为武汉这座“体育之城”汇聚澎湃力量。

  当前,武汉体育大步前行,正在奔梦路上高歌猛进。武汉聚焦品牌赛事活动,发展体育产业,引领全民健身风潮,加快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体育力量。

  打造品牌赛事 彰显城市形象

  历尽千帆,“好汉归来”。4月16日上午7时30分,睽违三年的武汉马拉松准时鸣枪开跑,2.6万名跑者在“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中,尽情感受“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

  从2016年诞生以来,武汉马拉松就以惊人的“配速”奔跑,目前已跻身中国马拉松大满贯。

  穿越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道,感受浓厚的老汉口风情;登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回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景;跑过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领略绝美湖光山色……汉马将武汉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精华全部囊括其中,让国内外跑者用脚步丈量武汉之美。

  “武汉办赛非常用心,全程跑下来,感觉就像浓缩精华的武汉一日游。”参赛选手小张赞扬道。

  不止汉马,近年来,武汉先后举办了武汉网球公开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百余项次高水平体育赛事,一项项赛事成为一张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一年一度的“7·16”横渡长江融入了武汉人的生活和传统,成为武汉人全民狂欢、展示城市热情的舞台;另一项公开水域赛事活动,武汉水上马拉松扩大了江城竞技健身的板块,让“百湖之市”声名远扬;国际赛马节作为国内最高水准的赛马赛事,集中展示了全国最具底蕴的赛马文化,有力提升了武汉“赛马之都”的形象。

  激发市场活力 释放消费潜能

  以马拉松为契机,4月,武汉首次举办体育消费周,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吹响武汉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冲锋号。

  与马拉松选手领物同步进行的2023武汉体育消费博览会围绕“体育引领,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目标,吸引了体育赛事运营、体育装备器材、体育智能科技等共约140家企业参展,将体育运动、消费、产业立体联动起来,使体育消费者、品牌、市场有机地互动起来。

  体育与城市发展峰会上,各界专家为体育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展望新时期体育与城市发展蓝图。武汉体育招商大会聚合对接多方资源,共签约43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142.69亿元。

  体育消费周期间,武汉分批向全市发放1000万元的体育消费券,以激发体育运动消费活力。2022年,武汉共计发放体育消费券2652万元,累计核销商家达5353家,拉动消费1.11亿元。

  “举办2023武汉体育消费周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消费活力,抓住体育消费趋势,创新体育消费场景,构建体育消费产品展示、体验和交易的互动平台,打造武汉体育消费新IP,实现体育为经济赋能。”武汉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借助顶级体育赛事力量,武汉正在向新一线城市靠近。武汉将继续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丰富赛事内涵,不断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预计到2025年,该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100亿元,体育消费规模达到260亿元。

  推动全民健身 掀起运动热潮

  “我的运动会我做主”,前不久结束的2023年武汉市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征集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在一周时间内,220万余人次踊跃参与投票,组委会收到有效票数106万余张。在最终入选的36个正式比赛项目中,既有武汉群众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如武术、游泳、乒乓球、足球等,也有年轻人喜爱的飞盘、冰上运动、棒垒球、射箭等新兴时尚潮流项目。今年运动会除正式比赛项目外,还将设置30项市民免费体验活动。

  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前身为2000年举办的武汉市社区运动会,2008年升级为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如今,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参与面最广、覆盖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武汉群众体育赛事,被武汉市民誉为“身边的奥运会”“我们的嘉年华”。

  在武汉,全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数据显示,武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9.64%,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92.5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全年健身活动达1200场次。

  今年,武汉将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群众“健身去哪儿”等类似疑难问题,建立统一的咨询服务平台,打造“武汉体育电子地图”,将健身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市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体育组织等场景一体化展现,一键式解决群众健身的相关问题,使“12分钟健身圈”功能落地见效。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