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人才活水竞涌江淮

发布时间:2023-01-19 14:39:00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两年前,朱红军从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的任上被提拔交流到安徽财经大学,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两年后,谈及交流感受,朱红军感慨:“他乡早已成故乡。”

  近年来,安徽加快了从名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步伐。除朱红军外,2020年至今,还先后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引进了陈诗一(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孙长银(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亚栋(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等一批院士和国家杰青到安徽高校任职,带来了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在规划今后五年工作重点时,报告明确:“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报告中多次提及教育、科技和人才战略,凸显了科教兴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教大省迈向科教强省

  梳理五年来的全国GDP榜单,广东、江苏、山东以绝对领先优势稳居前三甲。三省公布的“科技实力”“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数据尤为亮眼,在人才优势的加持下,三省不仅在经济实力上雄踞前列,还在基础教育、科研等方面领跑全国。

  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从教育公平保障到教育革新持续,从科教融合到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从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的新征程中,安徽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才资源总量十年实现翻番,突破1100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创新人才积聚效应开始显现。

  1月12日,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围绕“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持,深化‘一改两为’”等议题,民革、教育界、港澳地区委员及台胞侨胞代表召开了一次联组讨论会,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等多位省领导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讨论会上,郑栅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强调要清醒认识到,安徽省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不够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干部作风建设还需持续深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如何推进人才兴皖,打造科教强省?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刚认为,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发挥好各自优势,形成集聚效应,为安徽发展聚合力、增动力。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以该校为例,称通过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强基兴师方案实施等,致力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擦亮师范的底色,培养更多优秀教师,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更强;另一方面,在抓好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更多人才,为安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人才支撑。”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红军认为,“非省会城市高校是安徽高等学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让这些高校能够在安徽成长起来,这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安徽拥有高校121所,其中74所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朱红军坦言,从人才培养结构上来看,安徽的研究生规模偏小,本科生规模相对来说也不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据介绍,这两年,安徽财经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2021年在安徽合肥注册成立了合肥高等研究院,凭借嫁接省会的地域优势,招揽人才远远超出以往。“不仅提升了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也解决了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瓶颈。”朱红军说,过去想招一名博士很难,而现在不少来应聘的都毕业于985院校,甚至还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大大提升了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

  让人才活水竞相涌流

  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与往年一样,教育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频频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而每一次热议背后,都是对科教兴皖的深度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被提升到了新高度。

  观之安徽,早在2021年12月举办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栽树”工程,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荟萃江淮、创新成果并跑领跑、养人生态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科教兴皖,说到底,关键还在人才。

  近年来,安徽省广聚天下英才,其中不乏有院士、有杰青、有博士后,也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呈现了各类人才集聚江淮的局面。

  关键领域人才供给不“掉链子”,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

  合肥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师范院校,也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成刚建议,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打产业,重点建设生命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安徽发展位势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成运行,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动能得到质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更是跃升至全国第7位。

  “加快形成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人才兴皖’的关键力量。”安徽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认为,有什么样的产业,就设什么样的专业,产业需求在哪里,专业就设在哪里。

  如今的安徽,无论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校企之间的合作,抑或是申请发明专利,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赵振华坚信,安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汇聚各类人才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