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北京名城保护:让老街坊享受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22-11-24 17:53:00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18日电(李博)“通过老城保护,恢复‘半城宫墙半城树’的古都风貌,同时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居住在胡同和四合院落里的老街坊、老居民能享受现代生活。”这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石晓冬心中关于未来北京老城发展的愿景。

  若实现这个美好愿景,石晓冬认为,对老城的整体保护至关重要。北京整个市域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老城62.5平方公里,虽然占比不大,但历史积淀丰厚。“北京老城见证了中国城市发展三千年的历史脉络;是中华传统营城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核心载体。”石晓冬说,长期以来,老城一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

  营造新旧交融过渡的和谐风貌

  2021年1月,实施16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重新制定,并于3月正式施行,在原来基础上更加重视老城价值,强调了“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以及扩大了保护范围、鼓励活化利用等。

  “保护老城不仅是保护一隅一地一点,而是对其整体结构有了清晰认知,总结为‘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石晓冬解释说,“两轴”“四重城廓”是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的总体结构,强化了整体的空间格局;“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是基底,彰显了水绿精华;“棋盘路网”是骨架,延续了老城的肌理。

  在老城保护工作中,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及建筑规模总量,加大降层与拆除整治力度,实现新建建筑高度与历史街区等不同控制区相匹配,逐步恢复空间秩序及高低有致的城市秩序。整个原貌控制区以原貌保护为主,包括传统平房区、长安街、文物保护单位、有价值的近代街坊、公园绿地等区域,约占老城总面积的60%。外围基准控制区基准高度按照平缓开阔要求不断提升,营造新旧交融过渡的和谐风貌。

  围绕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主题,北京市明确了36个重要城市级景观视廊和战略级景观视廊,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形态。

  引入社会力量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为适应新时代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如今,“老城保护”新思维替代了过去的“旧城改造”,更多采取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建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整治为抓手,推动老城保护复兴。石晓冬说,通过对太庙非文物建筑的拆除和腾退,以及对鼓楼至景山中轴线重要位置的北海医院和天意市场进行降层改造,大幅改善了中轴线景观视廊,促进了老城整体保护和中轴线历史风貌保护。此外,还加强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如对李大钊故居的挖掘与保护再利用,对北大红楼的品质再提升,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

  “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要求,不断加大文物的腾退、保护和再利用力度。”石晓冬介绍,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拥有大量珍贵的史料。通过疏解腾退,皇史宬于2021年9月面向团体开放参观。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离不开政策机制创新。西城区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发布了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引入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新路径,进一步保护和拓展了像绍兴会馆、宜兴会馆、护国观音寺、梅兰芳祖居等项目,实现对社会开放。

  精细化治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在北京老城里,生活和工作着大量居民。石晓冬说:“我们在老城保护工作中要以民生为导向,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找平衡,通过精细化治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疏解提质、“腾笼换鸟”换取老城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破解老城整体保护困境。在雨儿胡同、菜西片区危改中,相关部门对保留下来的院落进行功能性改善,提升格局性和居民生活品质。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拆除了高层建筑,恢复了著名的“银锭观山”景观视廊。

  2016年,前门地区以恢复三里河水系为契机,对流域两侧进行绿化、生态修复,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成为广受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欢迎的打卡地。草厂地区胡同狭窄,在2017年新一轮整治中,考虑延续风貌保护的同时,进行了雨污分流及电力电信等架空线入地,并对私搭乱建进行了拆除,提升了胡同景观和功能,获评北京最美街巷。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