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深度融入“双循环”四川应在三个领域发力

发布时间:2022-10-25 10:25:00来源: 四川日报

  原标题:深度融入“双循环”四川应在三个领域发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是新的发展机遇。眼下对四川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正因如此,更应发挥出自身经济社会的特点和优势,稳扎稳打、灵活高效地针对三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布局:进一步打造数字成渝双城经济圈,发挥成渝双城的经济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兴金融业态协同发展,挖掘区域发展增长点,做大经济蛋糕;夯实区位枢纽功能,提升贯穿东西、畅通南北的交通优势,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字赋能“双圈”建设。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成为带动川渝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7.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8%,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引领带动作用强劲。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下称《蓝皮书》)的数据显示,重庆和成都分列《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榜单的第六名和第七名。根据《蓝皮书》报告显示,通过统计评估,成都的综合得分已经跻身我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行列,重庆也位于新一线城市的行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扎实的经济规模和数字化转型基础,虚实结合,数字赋能将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其一,打造赛博双城(Cyber)的数字名片,提升数字经济软实力。在全国广泛网友中,重庆和成都被视为中国最具有未来样貌的城市——“赛博(Cyber)”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借力打力、塑造软实力,借助“赛博双城”的名片吸引更多从事数字科技创新的人才流入,以扎稳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形成科技创新的发展高地。其二,推动数字科技创新,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可基于成都超算中心、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相关数字技术的创新。其三,积极参与国内外数字经济制度建设,规范数字经济稳定发展。当下,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社会契约具有较大的需求。四川应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关于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等数字经济基础性制度的构建建议。积极投身并细化数字经济规范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标准。

  培育新兴金融业态。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川渝政府印发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的战略目标。

  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牢牢秉持完善区域金融互助机制,共建共享新兴金融,推动新兴金融业态协同发展的准则,更应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加强金融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依托成都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地位与辐射能力,发展合理布局、层级分明、有序发展、分工互补的城市群金融中心,实现中心带动周边的多级联动发展,有效提高四川金融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绿色生态示范效应。四川绿色生态基础牢固,可通过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合作,拓宽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川渝区域经济的合作。同时,为农业、新能源等行业发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促进区域产业有效转型,进而形成示范效应。推广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将经济蛋糕继续做大。数据显示,四川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亟须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更广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普惠金融适用范围,促进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挖掘四川更大的经济潜力。

  夯实区位枢纽功能。四川已经形成了“铁路+航空+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的模式,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在国内,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占据着连接我国西南、西北,贯通华南、华中的关键物流联运点,支撑着我国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流转。在国际,四川依托经济走廊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成为国际贸易物流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四川作为内陆开放省份,本身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局限性。同时,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四川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有差距,对高质量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够明显。对此,四川经济发展仍然需要紧扣自身优势,扩大覆盖范围,从而实现质量提升。

  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合作范围。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建设,搭建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促成区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构建引领南向开放的先行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基于数字化发展摆脱地理的约束。利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基建项目的建设,打造“数字链”,弥补现实短板。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完善。积极投身内循环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制度的完善,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区域壁垒。力争实现生产要素更高水平地流通,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环流成型。

  总的来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四川需基于自身经济社会的现状和优势,注重扬长避短,争取做大经济蛋糕。同时,力争在职责范围推动制度改革、机制完善,扩大经济合作范围、吸纳更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治衡)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