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石榴千枝 兴怀远万家
国庆节前,怀远石榴渐次成熟,皖北大地迎来了石榴的盛宴。从地头到餐桌,从采购点到直播间,从鲜果到产品,围绕石榴产业链条展开的诸多火热场景和特色产品都令人叹为观止。
百年石榴树、定制石榴酒、石榴文化旅游节……怀远通过整合农业、企业、文旅等资源,传播石榴文化,讲好石榴故事,不断丰富“石榴+”组合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怀远“石榴+”的N种可能不断被解锁,石榴俨然变成一颗颗“致富果”,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小山村变身“绿富美”的动人奋斗故事。
种植:源远“榴”长
石榴承载着古老的西方文明,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伴随着驼铃声声,走进华夏文明古国,最终在有着“淮上明珠”之称的怀远安家落户。
作为研究石榴几十年的专家,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副主任尚毅介绍,相传怀远从唐代就开始种植石榴,到了清代时已蜚声南北,据说当时荆山、涂山、大洪山等榴园遍布,面积在五千亩以上。
2020年,怀远县林业部门对怀远白乳泉周边的石榴古树群,进行年代确定。经过专家的测量和普查发现,在这片石榴林中,百年以上的古石榴树有577棵,其中200年以上的400余棵,300年以上的有10棵。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一棵棵百年古树,见证着怀远石榴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怀远石榴的厚重底蕴。
然而,有着百年历史的怀远石榴,在七年前,还面临着产业弱、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局。
“尤其是在区划调整过后,怀远石榴主产区之一的涂山,并入蚌埠市禹会区,怀远石榴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有2000亩左右。在全国六大石榴产地中,怀远的种植面积是最少的,导致怀远石榴名气大,效益小的局面。”尚毅说。
于是,怀远县把着力点放在名头最响的“怀远石榴”上,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怀远县石榴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强怀远石榴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关于促进怀远石榴产销优惠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尚毅看来,这成为了怀远石榴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发展:大步“榴”星
在怀远县,沿着茨淮新河河岸,这里万亩土地,平坦肥沃,资源丰富,一个个标准化石榴种植基地沿岸分布,坐落有序,打造出赏心悦目的“百里石榴画廊”,承载着怀远石榴再次腾飞的梦想。
走进基地,安徽天兆石榴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钮得文忙得不亦乐乎,一方面,石榴进入丰收期;另一方面,他正在重新装修自己的基地,工人们在公司楼顶挂起了“中国优质石榴基地”的醒目招牌,以全新的形象,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旅游高峰。
钮得文挂起招牌的底气,正是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示范区规范种植前五年土地租金由政府支付、县财政每年预算列支2000万元,作为石榴发展专项资金……怀远县用真金白银的帮扶政策调动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也引来了多家外地企业的投资。
“八年前,我还在昆山做工业机器人,但是看到家乡的好政策,所以回乡打造石榴专业化种植示范区,政府不但给予政策支持还给予技术指导,让我们投资没有后顾之忧。”说起石榴,钮得文眉宇间透出一股从容和自信。
现在,仅怀远县的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就有4家企业,32个种植石榴大户。种植面积从2014年2000亩,发展到目前的3.5万亩。
融合:奔“榴”不息
有了面积,如何有效益?一个小石榴到底能发挥多大的经济效益?
在怀远县石榴加工龙头企业安徽亚太集团,我们找到了答案。
“中国第一瓶干红石榴酒,就是在怀远诞生的。”安徽亚太集团董事长俞泽尧说,怀远县虽然种植面积和产量未排在全国前列,但这里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石榴产业链。
过去,石榴主要做榨汁做酒、饮料,但是100斤石榴,只能榨出来30斤汁,剩下70斤的石榴皮和石榴籽,都被低价出售。
“如果石榴只做酒水饮料,利用率太低了,为什么不能把剩下70斤也用起来,把石榴吃干榨尽。”俞泽尧说。
于是,俞泽尧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发挥石榴皮药用价值,做成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并且利用石榴籽美容作用,与韩国化妆品公司合作开发化妆品。
在这里,一个小石榴衍生出20个产品,让石榴身价倍增。公司也由单一的石榴酒水生产,发展成集石榴白酒、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石榴精深加工体系。
种石榴,发展第一产业;加工石榴,促进第二产业;依托百里石榴画廊发展旅游业……现在怀远的石榴产业正推动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全要素、全产业的“甜蜜产业链”。
每年五月怀远榴花节,看石榴花,花色灼灼如火;十月石榴文化旅游节,尝石榴果,果实剔透如钻……怀远石榴文旅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县域主导产业,更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标签,一个地域符号。
“过去种石榴根本养不活一家人,现在石榴成为‘致富果’,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种植户张智伟说,“一年到头就这样赶着时间挣钱,日子幸福着呢!”
关心石榴品种,操心地里果子,惦记市场渠道,举办石榴活动,现在,怀远县每一个石榴种植户的生活都是以石榴为中心。栽种、采摘、销售……这里的一切,都因为石榴而忙碌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