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扎根荆楚大地建设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2-09-29 14:55:00来源: 光明日报

  创建于1952年的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工业背景深、工学体系全、服务产业领域广等特点。新时代如何更好支撑引领区域工业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是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为湖北唯一以‘工业’命名的高校,我们必须立足湖北工业需求,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与区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校园环境等方面彰显绿色发展特色,聚焦特色发展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刘德富如是说。

  聚焦绿色学科专业建设 全面对接绿色工业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湖北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的需求,学校近十年在学科、专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优化及“绿色化”改造。

  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构建绿色工业学科体系。聚焦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的需求,学校于2012年开始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明确做优绿色工业、做强制造业相关学科这一学科建设总目标;重点发展生物与化学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三大优势学科群;强化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区域产业生态发展、新材料与绿色加工、集成电路与微纳制造5个特色学科群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兴交叉学科。学校按照“学科—人才团队—平台”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形成九大学科建设特区重点支持。经过建设,实现了博士授权单位及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博士点的突破,多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和ESI前1%学科行列,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工业学科体系。

  优化调整专业,全面对接区域绿色工业体系。根据“135+”确定的学科领域及湖北绿色工业发展需求,近十年学校先后开设大数据、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智能建造、智能制造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9个,关停并转与绿色工业发展相关性低、办学水平不高的专业17个,学校总的本科专业数从76个减少到56个,与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完全对接,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专业全面改造升级,适应区域绿色工业发展需求。根据科技发展前沿及工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最新发展趋势,学校全面推动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努力实现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全方位的“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国家—学校—学院三级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开设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3个辅修微专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通过专业建设,新老专业不仅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绿色工业发展的需求,且1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评估;获国家一流专业31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一流专业数占比达70%。

  聚焦绿色人才培养 有力支撑绿色工业发展

  “如何紧跟时代,培养出有力支撑区域绿色工业发展的人才,既是建设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是否建成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的标准。”副校长龚发云表示。

  打牢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学校开设有生态文明、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40余门绿色工业选修课,实施一专业一绿色工业必修课程;要求各专业对传统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绿色”转型升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辅修绿色工业相关的微专业。将绿色发展理念、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推动绿色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强化绿色发展的实践能力。学校全面改造升级“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项目实施“绿色化”改造,实现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方法向培养“绿色发展能力”转型;实行寒暑假短学期制,确保学生参与至少一年的“绿色发展”实践;打通从认知实习、课内实验、专业综合实践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绿色人才实践能力全链条培养路径,有力提升学生绿色发展的实践能力。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及国际国内融合“四个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推进项目研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并通过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创业等获得至少5个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着力提升学生推动绿色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深造比例超过30%,创业比例超过2%,湖北本地就业率从十年前的不足40%增长到了60%以上,2021年大学生学科竞赛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61位,近3年有6家校友企业成功上市,为区域绿色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绿色科技创新 更好引领绿色工业发展

  “研发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引领区域绿色工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既是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的使命之所在,也是支撑高水平绿色人才培养所必须。”校长彭育园说。学校以“135+”确定的方向为研究领域,聚焦绿色工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降耗、提质、增效”五大主题,大力实施了“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

  科研方向聚焦。学校明确要求师生在申报上级科研项目时,科研选题必须瞄准科技前沿,主动对接区域绿色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符合“135+”的方向;定期发布绿色工业科研项目申报指南,每年自筹数百万元经费支持师生开展绿色工业项目的研究;明确规定只支持与绿色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同时在各类人才项目遴选推荐中明确要求符合“135+”方向,且进入了相应的学术团队。通过科研方向聚焦,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力提升了服务绿色工业发展的能力。

  资源共建共享。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共享各类绿色工业科研平台,同时对社会开放学校各类科研资源;明确要求教师职称晋升必须有企业经历,因此常年有近300名教师在企业挂职,并带动大批学生利用短学期到企业开展实习或科研;常年聘请近40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或研究所指导教师;针对芯片等一些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探索行业、企业、政府及国内外专家广泛参与,集人才培养、科研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有效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力破解了地方院校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有效提升了科研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政策释放活力。拘于高校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属性,“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是科研人员面临的难题。作为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出台政策,一次性赋予所有研发人员成果所有权及长期使用权,“转给谁、何种方式转、作价多少”都由研发人员自己做决策,所得收益90%以上归团队或个人所有。通过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纵横向项目管理、科研评价及绩效奖励、年度考核及职称晋升等一系列政策的改革,科研管理有效性及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合作企业已达3272家,长期服务的企业超过500家;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研发平台83个;现有国家工程中心等各级平台166个。与企业科研合作经费及科技成果转化经费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0余项绿色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学奖励。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内首创的环保绝缘气体金属封闭开关柜、工业固废湿磨制备低碳建材技术、先进聚合物发泡关键技术、天然纤维基可降解过滤材料、超快激光清洗技术、阵列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等,成为绿色工业先进前沿技术的重要策源地。

  聚焦绿色校园建设 更好服务绿色人才成长

  “建高水平绿色工业大学,必须有高质量的育人生态环境做支撑。”刘德富说。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建成了具有浓厚绿色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生态园林式校园,成为学子成长成才的乐园。

  生态校园。学校着力打造沿河生态景观带;沿校园主干道打造四季分明的巡道景观;围绕各建筑之间的空地,着力构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景观斑块。建设形成了四季有花、一步一景的“生态园林式校园”,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环境。

  绿色文化。学校建有“工业文化长廊”、生态房、光伏发电等室外绿色设施;建有对全校学生开放的校院二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每月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连续8年承办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文化环境。

  绿色行动。学校在武汉高校中率先实现雨污分流,实施的合同节水项目获评“2022年度省级节水示范项目”,常年开展节水节电、光盘行动、低碳出行、护校净园等主题活动,绿色理念不仅入脑人心,更落实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