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监测员陈严雪:行走的鸟类百科全书
戴窄檐帽,身穿迷彩服,一手望远镜,一手长焦相机。采访当天,记者见到陈严雪时,他正蹲伏在草丛中,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不远处刚刚迁徙而来的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物种,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全国各地都很少见,不过它们却是漩门湾湿地公园的‘常客’。”陈严雪压低声音兴奋地说。伴随着相机的快门声,黑脸琵鹭在水间嬉戏的画面被记录在镜头里。
85后陈严雪是台州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员,也是这片湿地唯一的候鸟监测员。每天他都要扛着10多斤重的设备,在公园里巡查,观察候鸟动向,湿地深处的每一个滩涂、每一片芦苇荡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辛苦单调的工作,陈严雪却乐此不疲。8年时间,陈严雪已经与上百种鸟类“面对面”,为湿地科普积累了上万张照片。
每次在湿地发现一种鸟类新记录,都是他工作中的高光时刻
从黄嘴白鹭繁殖点往回走的路上,经过一处河塘湿地,这里聚集着数十只鸟儿,它们有的停驻在岸边嬉戏,有的飞翔在湖面上觅食,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陈严雪停下脚步,让我们稍等片刻。
“这是黑翅长脚鹬,有着细长鸟喙,腿是红色的,颈背具有黑色斑块……”陈严雪举着望远镜,来回调整角度,不一会就分辨出了鸟儿的种类。别看他现在对鸟儿如数家珍,2014年刚入职时,他却是个门外汉。
“当时,湿地里关于鸟类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配图,我对鸟类知识也一窍不通。”本着对一份职业的尊重,陈严雪他自掏腰包,花了4万多元买了相机和鸟类图谱,每天下班以后就对着图谱比照拍到的照片和视频。
“现在应该能认出300多种鸟类,玉环辖区内拍到过的鸟类我基本都能辨认出来。”日积月累中,陈严雪俨然成了“行走的鸟类百科全书”。
最开始,陈严雪给候鸟拍照只是为了学习,以便更快掌握鸟类知识,却在无意间把摄影发展成了爱好。“到现在还记得拍到黑脸琵鹭时内心的激动,那是我第一次拍到这么珍贵的鸟类,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观鸟拍鸟。”陈严雪回忆道。
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仅有6000多只,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2012年,漩门湾湿地首次发现黑脸琵鹭,但没有高清照片存档。陈严雪意外拍到黑脸琵鹭的照片后,通过仔细比对图谱,才确认了它的“身份”。
“每次在湿地发现一种鸟类新记录,都是我工作中的高光时刻。”陈严雪说,当春秋候鸟迁徙之际,他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细细辨认湖面上的每一只鸟,生怕错过任何一位“惊喜来客”。
有些鸟类的区别非常细微,不仔细看根本无法辨认。陈严雪为了拍到高清照片,常常搭着帐篷,整天守在湿地里。“拍一张照片蹲点两三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连着在一个地方蹲守了十几天。”陈严雪说。
早上7时他都会扛着“长枪短炮”,水陆兼程巡查一圈
回到漩门湾湿地公园科普馆已是上午10时,陈严雪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而他的日常巡护工作还没有结束。
“一般我会从分水山经过漩门二期塘坝到小青岛,再从湿地内部道路绕回到科普馆的码头,最后开船出去在玉环湖上巡查一番。”这是陈严雪为自己精心设计的监测线路,不仅能最大程度观测到湿地里的候鸟,还可以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打扰它们的生活。
漩门湾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其中浅海滩涂7.0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7平方公里。这也意味着,陈严雪必须水陆兼程。早上7时,他都会准时扛着“长枪短炮”,沿着这条路线巡查一圈,一趟至少要两个小时,风雨无阻。作为鸟类监测员,陈严雪的另一项工作是对栖息在湿地的鸟类进行疫源疫病监测。“一方面要记录鸟的品种和数量,另一方面要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陈严雪介绍,鸟类疫源疫病监测是一项全国性的工作,其数据将直接录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系统,为全国候鸟的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10月底候鸟开始大规模迁徙,陈严雪便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漩门湾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都有数万只候鸟飞抵,更有许多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在湿地里歇脚。每到这个时间点,陈严雪在户外的工作时长也随之增加,他整天蹲守在湿地里,试图在成千上万的鸟儿中找到最独特的那些。
2021年4月,陈严雪在监测时发现一群红颈滨鹬中混进了一只勺嘴鹬,它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不到500只。陈严雪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难掩内心的激动,他立刻联系湿地管理人员,着手为勺嘴鹬营造一个安全的停歇觅食补充地,并与相关的勺嘴鹬迁徙研究机构联系,上报它的行踪。
当发现这只鸟儿脚上戴着编码为浅绿34的环志时,陈严雪被告知它还有一位环志编码为浅绿29的雄性伴侣。为把另一只鸟儿找出来,他带着设备和帐篷,在湿地蹲守了整整一个星期。“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浅绿29号勺嘴鹬,但拍到了另一只没有环志的勺嘴鹬,辛苦没有白费!”
每日忙碌,只为鸟儿生活得更舒适
在同事眼里,陈严雪像鸟儿的保姆。这个个子不高、平时话很少的人,一提到鸟儿便滔滔不绝。他每天都会整理上报监测到的鸟类情况,也会提出建议,比如及时清理淤泥、维护生活环境、保证食物链等,让鸟儿在漩门湾湿地生活得更舒适。
“这群斑嘴鸭去年10月在这里越冬后,就没有飞离,而是留下来生活繁殖,这非常难得。”因为无法靠近湖中心的绿岛保育区,陈严雪带我们来到了监控室,从屏幕中认识湿地里的新住户。
自从斑嘴鸭“落户”漩门湾湿地后,陈严雪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它们身上,一有时间就盯着监控视频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它们在这里住得舒心,如果周边‘邻居’太多,还要适当投料喂食,不能把它们饿跑了。”陈严雪说。
随着漩门湾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里的“访客”也越来越多。“2012年的时候监测到的只有125种,现在已经增加到256种,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稀客’越来越多,有的停留时间达6个月。”
与之同时,陈严雪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本来,他只是单纯做观鸟记录的“观鸟人”,如今,他还要做鸟类研究、迁徙候鸟保护、候鸟栖息地管护并参与鸟类环志、全球鸟类同步调查,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出谋划策,他撰写的《科学保护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等文章,更是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空闲的时候,陈严雪还会在湿地科普馆当讲解员。他说:“想尽自己的力量提高公众的护鸟爱鸟意识,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护鸟人’的行列,让漩门湾湿地真正成为候鸟的乐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