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河湖治理难题 南京“建邺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人民网南京9月15日电 (马晓波)日前,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公布“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入围名单。《南京市建邺区构建“六化”体系破解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项目上榜,这也是江苏全省水务系统、城区河湖治理领域唯一入围案例。
所谓“六化”体系,即建邺区以“河长制”工作为引领,突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化”治理路径,打造科技驱动的“智慧化”水务平台,夯实健康持续的“生态化”自然基底,创新各方参与的“多元化”防汛模式,营造爱水护水“社会化”治理氛围,探索直达末端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南京市建邺区紧邻长江,区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建邺地处全市污水处理系统末端,在过去经常发生污水翻堰漫溢,污染水质的问题。”建邺区水务局局长张明浩介绍,为此,该区推动了“智慧水务”平台从“收集处理”信息,向直接参与“预警处置”的更高智能形态转变。在前期建设的“智慧管网”“智慧防汛”“智慧河湖”等子系统基础上,建设窨井“智慧液位”预警系统。2021年首批选定110个窨井和截流设施,安装高精度智能液位传感器,构建“智慧液位”监管预警平台,实时监测窨井水位高度,并依托GIS系统形成地理分布图,实现精准调度处置。试运行以来,已发现处置1100余起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5分钟,响应方式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污水翻堰漫溢从而导致水质污染的症结得到有效解决。
不仅如此,建邺区还开创了“特色化”治理路径。2020年初,建邺区各级河湖长在巡查中发现,工地基坑水排入河道后,排水口附近水体发黄且混浊。建邺区河长办随即委托专业水质检测单位开展排查监测,结果发现,不仅铁离子含量高,氨氮值也严重超标。经分析,建邺区原农业用地多,化肥农药残留及污水管网渗漏等原因造成了地下水超标。由于国内尚无明确规定禁止直排基坑水,处理技术也无标准可循,更缺少市场规范和监管,解决难度极大。
建邺区以“先解决问题再说”的态度,一方面约谈工地项目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加强监管,每月对排水工地进行至少3次抽样监测,将未达标单位列入负面名单,限期整改;同时向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广发“英雄帖”,筛选13家水处理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基坑水治理;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基坑水排水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多方合力之下,截至目前,建邺区已撬动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推动43个工地参与,日均处理量最高达3万吨,真正实现了从“带污进河”到“清洁补水”的转变,全区水质大幅度改善。该项工作由此获江苏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省河长办全省推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城市面临巨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困难,极端天气频发态势与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普遍不高的矛盾,城市快速发展与基础水利水务设施配套不够等难题,城市治水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张明浩说,建邺区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其“六化”体系的提出和实践,着力破解了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有效解决了自净能力不足和外源污染复杂等顽疾。目前,相关做法已经在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推广复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