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南京六合区:营造数字政务全场景 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发布时间:2022-09-01 15:42: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没想到在网上就能申请办理门头,真是太方便了。”不久前,南京市六合区长江路上即将开业的一家鞋店店主梁女士通过“合心意”网站线上提交材料,经审批人员在“合易办”小程序外勘和审批后,1个工作日即顺利办理了“设置或者更新店招标牌”的备案,较正常办理时间压缩了80%。

  “让老百姓从原来的办个证‘跑断腿’到一站式服务‘少跑腿’。”六合区委书记李万平表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照全市“服务企业更及时、联系群众更畅通、项目突破更务实、改革创新更争先、矛盾攻坚更见效、基层治理更协同”的要求,在减环节、减材料、压时限、降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水平,促进群众办事体验再升级、营商环境再提升,助力六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合心意”打造数字政务全场景

  “王先生,您在宁波的失业保险关系已经成功转移到南京,不用再跑去宁波办理了。”接到六合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电话,王先生松了一口气。零材料、零跑动、秒审批,他将在浙江宁波的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到户籍地六合,免去了一桩烦心事。

  今年,六合区社保中心启用了人社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失业人员可通过“合心意”平台申请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实现“关系随就业走、费用随关系走”的线上办理模式,大幅提升了经办效率,降低了办事人员的转移成本。

  “合心意”平台是六合区行政审批局打造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2021年初,PC端“合心意”网站和微信小程序“合意办”同步上线,完成政务服务应用、数据监测全平台建设,3702个区级服务事项一口收件,上半年累计为市民办理服务29214件。

  表单填写是市民平常办事时比较头疼的一个环节,特别是涉企事项,表单多、填写难度大。不同事项的表单办事人需要多次填写,非常费时。今年以来,六合区聚焦“公司变更登记”场景填表难、填表烦问题,结合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运用“智能取表”实现整体事项办理“瘦身提速”。

  “我们公司主要经营工程技术服务,今天来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和以往需要填写一堆表格不同,这次工作人员只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帮忙从自助机上生成了我们公司的定制表单,填写很方便,还能直接打印,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成本。”南京某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邹先生说。

  将“填表”变“补表”,“补表”变“审表”,便捷群众的同时也减少了窗口工作量。到六合区市民中心办理此项业务的市民,只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在自助机上获得个性化表单,填表、审表、打印一气呵成。整个操作流程仅需约15分钟,相比原本的1小时压缩了75%的填报时间。

  “数据多跑路,群众才能少跑腿。”六合区行政审批局代办中心科长杨玲表示,不同于之前的物理整合,以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的提优升级,目前103个“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套餐服务已上线“合心意”平台,后续还将持续打造“入学一件事”等多个“一件事”场景,推动热点领域全覆盖。

  “不动产登记+公证”让服务更贴心

  “现在到六合公证处办理继承公证,可以同步办理不动产继承转移登记,不用再跑市民中心了,在公证处就可以一次性办理完毕。”市民陈先生在办完继承公证和不动产继承转移登记后满意地赞叹道。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公证不再作为继承(受遗赠)不动产登记的前置及必备条件,但继承登记涉及法律条款繁多,专业性强,案件办理时限长。

  如今,通过申请财政支持,六合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免费向符合条件的非公证继承(受遗赠)不动产登记申请人提供公证服务,并且将办公地点合并至一处,让市民减少花费的同时,只跑一次就可以办理不动产继承转移登记。

  六合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李婷介绍,自2022年6月1日将窗口搬至市民中心以来,不动产登记中心已为六合区居民办理近200起转移登记,将办结时间从原本的90天以上缩短至18天左右。

  “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是企业谋求发展、成长壮大的强大助力,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合区行政审批局监督考核科长科姚琦说。

  近年来,六合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在减环节、减材料、压时限、降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在2021年市对区综合考核满意度评价中,六合首次进入全市前三,被评为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李万平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南京都市圈、南京拥江发展的加快推进以及江北新主城建设的带动,六合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全区上下要重点围绕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迫切需求,常态化问需于民、问需于企,更加精准地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回应诉求。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