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办督查激励 南通做对了什么?
不久前,江苏南通市因2021年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从全国看,获此激励的城市共9家;从江苏看,南通是全省唯一。那么,这座依江傍海的城市做对了什么?
“近年来,全市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深入推进美丽南通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南通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杨旸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调整能源结构至关重要
2020年,南通市经济总量达10036.3亿元,是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迈上万亿台阶的第四座城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26.94亿元,GDP增速8.9%,经济发展备受外界关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通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抓经济发展,也要抓好环境保护。”杨旸介绍,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能源结构的调整。
在杨旸看来,讲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能源结构至关重要,也就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改变该市能源结构依靠煤电比较单一的状况,南通专门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体则在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等方面不断发力。
南通拥有丰富的海上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当地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场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已全部纳入国家试点,规划容量约279万千瓦。6月底,如东海上风电场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到2021年底,全县总风电装机达到了560万千瓦,其中海上483万千瓦。今年1至5月份,风电上网电量已经突破了5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节约标煤150万吨。”如东县发改委能源科科长汤建荣介绍。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南通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2021年,2家绿色工厂、4个绿色产品上榜工信部第六批绿色制造名单;海安高新区入围国家绿色园区;13家企业申报第二批省级绿色工厂;中远川崎、双弘纺织申报国家第三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验收,12个重点支撑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227亿元。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南通市87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3亿元,累计竣工项目达80个,带动和促进了一批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过去相比,南通近些年招引项目要看能耗和度电应税销售。”杨旸说,这是当地最大的转变。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山股份”)在历年产品结构调整中“大刀阔斧”改革,坚决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实施了多轮清洁生产改造,从源头减少“三废”产生。“企业环保总投入超过10亿元,建成了配套齐全的‘三废’治理设施。近年来,又投资上亿元对热电烟气排放进行提标改造,建成各类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成套废水处理设施,投资1.5亿元建成技术先进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装置,保障所有‘三废’得到有效治理、减量排放,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江山股份环保总监刘卫卫介绍。
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
8月的南通滨江风光带,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南通此番能够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离不开沿江生态岸线的整治成果。
为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该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层层压实各级环保责任,同时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督查推进突出环境问题,取得积极成效。
大力整治“化工围江”问题,累计搬迁沿江化工企业495家,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企业“清零”,沿江生态岸线占比由2018年的48.5%提高到54%……南通通过科学谋划目标,明确任务举措,排定重点项目,全面提升美丽南通形象和绿色竞争力,打响了“江海联动”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名片。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南通通过规划源头保护管控、开展沿江生态走廊整治修复、建设长江生态林等举措,推进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主任朱加纯介绍,该局针对沿江地区生态绿色发展出台了《深化长江流域(南通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南通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长江(南通段)岸线综合整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沿江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具体方向和要求。
生态文明,规划先行。南通率先在全省沿江八市中编制市域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绘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促进沿江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转变,提出南通滨江打造世界级生态绿色水岸、长江口活力创新走廊的目标定位,建设绿色景观生态带、先进产业创新带、活力共享风光带,争取打造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科学探索“城市双修”试点工作,让城市颜值与气质兼具。2018年,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织编制《南通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在解决沿江地区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当地大力度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对南通长江段及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水环境治理、水源地整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沿江湿地保护、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入江口整治提升等,搬迁沿江重要节点区域的企业和码头,对沿江岸线进行优化整治。
主动作为、先行先试
2021年,南通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连续获得生态环境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等多项荣誉。谈及经验,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晓勤以一句话概括“把严执法挺在前面”,通过规范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组建公安环保融合战队、强化部门执法联动、加大异地执法力度、强化科技执法支撑等手段深化治污攻坚成效。
其中,在科技手段执法方面,加大自动监控、用电监控数据异常现场核查力度,推动自动监测数据直接应用于执法,借助无人机、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今年以来,南通市通过“非现场执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2件。对南通某企业治污设施用电量连续23小时为零案件实施处罚,被生态环境部列为优化执法方式第一批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入江排污口整治,全市2049个排污口整体完成整治1905个,完成率92.97%;组织市、住建、市政、水利、农业农村和交通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管委会)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情况开展现场督查。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先行先试,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2019年4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印发《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范围、责任主体、索赔途径、案例实践等相关内容,在全省率先推进改革试点,较好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
目前,南通市在细化生态损害赔偿范围、扩大赔偿实施主体、创新损害评估方法、拓展修复执行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2021年,该做法获评江苏省委依法治省办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活动优胜项目。此外,南通一起案件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南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样板,长江大保护、沿江生态修复成为全国典范,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通州区、崇川区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