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之后 产粮第一大县仍在忙春耕
原标题:夏至之后 产粮第一大县仍在忙春耕
6月23日,位于德阳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永太镇,放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滔在做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一 线
蹲点采访
(三)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采 访 主 题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6月23日,阵雨过后,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的田野里,刚刚分蘖的稻秧和已经扬花的玉米如绿毯一般铺向远方。
早在半个多月前,地处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永太镇,大春播栽面积便追上往年。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在永太镇等地采访时看到,夏至已过,农户们的播种机和旋耕机仍未停下。
与永太镇一样,今年大春,粮食产量连续15年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的中江,仍在春耕收尾阶段争分夺秒扩种粮食。眼下,全县10万亩撂荒地中近六成已“重生”。
在哪种?
打出“组合拳”,把撂荒地改成种粮的高标准农田
6月24日上午,瞅着大豆播种机在自家田块里忙碌,永太镇长河村三组村民肖宏久开始“后悔”把这些曾经的撂荒地流转出去了。
4个月前,因为担心对方反悔,在签订流转合同时,肖宏久还专门加了一条内容:202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前,对方不能随意退租。
这块已经撂荒5年的承包地质量实在太差:五亩地分成20多块,“蛤蟆一跳能过三块田”;地势陡,同一块地,海拔落差有三四米。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稳定增加种植面积是基础和前提,撂荒地复垦虽然在理论上可行,执行起来却不容易。
在长河村,复垦坡度较高的撂荒地,每亩地的平整费要上千元,另外还需除杂(清除杂草、杂树)费500元、修建机耕道和配套灌渠上千元、施肥培土500元。
“而且,撂荒地复垦后前两三年地力差,没啥赚头。”指着复耕地块里长势一般的玉米和大豆,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股股长刘举说,撂荒地要真正变成高产田,每亩至少得投入3000元、经历3年时间。因此,种粮大户一般不会轻易接手撂荒地。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开出的“解方”,是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撬动社会主体参与。同时,配套服务政策,给种粮大户或专合社吃下“定心丸”。
今年中江县把省级耕地宜机化改造项目实施重点放在了撂荒地占比相对较高的长河村,给接手撂荒地的种粮大户每亩1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撂荒地的流转前3年免除流转费且流转时长不低于6年,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股股长常春华介绍,“前3年没收益,人家不可能给钱;也不能让农民把刚平整好的地随意收回去,这不公平。”
有了这套“组合拳”,长河村周边的两百多亩撂荒地全部被种粮大户接手。5月底,两台挖掘机陆续开进长河村。随后,包括肖宏久家在内的撂荒坡耕地被整理成集中连片平整田块。
记者当天在长河村看到,通过宜机化改造,原来的撂荒地坡度大幅降低,实现了小块并大块和“旱能灌、涝能排”,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
这么好的田,如何保证用来种粮?“这就要靠制度等方式来约束了。”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世顺说,中江明确把宜机化项目实施的田块逐步纳入基本农田红线管控区,并要求参与其中的种粮大户和农户必须签订土地用途承诺书,“如果有人不遵守,村集体和农户有权提前收回土地,倒逼大户们只能种粮。”
谁来种?
种粮大户成了“主力军”,农业机械化率突破80%
今年大春,永太镇多宝村党支部书记吴兴财基本没有下过田。
两三年前,每逢大春,吴兴财都要把村里的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帮助农户育秧、泡田、插秧和撒化肥。
党员干部组成春耕服务队,背后是多宝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去年,全村3500多户籍人口中超过一半在外务工,留守的成年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
眼下,担起多宝村种粮重任的,是葛祖洪、常滔等种粮大户。在种粮大户带动下,多宝村的土地流转率突破80%,全村3100亩耕地未发生撂荒。
种粮大户们又是怎么破解用工问题的?“靠机械。”作为多宝村有名的种田“老把式”,今年51岁的葛祖洪说,家里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6台(套)。
靠着这6台(套)农机,2020年起,葛祖洪在村里流转土地种粮,眼下已流转130亩。他还常年为村里上千亩耕地提供社会化服务,“从种到收我都能做。”
和“老把式”葛祖洪一样,1990年出生、读过大学的常滔种粮也主要“靠机械”。但常滔的动静明显更大。
“一台插秧机12万元,一套农用无人机5.8万元,眼都不带眨一下;好好的单干不行,还要牵头搞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喊村里人入股。”2014年接手父母在多宝村的土地流转业务以来,常滔时常被村民乃至自己父母说成“败家”。
但常滔有自己的理由。农机方面,常滔认为自己“赚大了”:一台插秧机一天能耕作80亩,总成本不超过200元;同样的播栽面积,一天需要16个人工,成本至少得1500元。一套农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近200亩水稻的农药喷洒作业,人工成本只需200元;同样的工作量,人工每天需要20多人,成本至少得2000元。
“综合测算,水稻种植全程机械,一季水稻每亩节约160元人工开支。”常滔说,今年自己在多宝村播栽水稻1020亩,购买农机第一年就节约成本16万元左右,但实际总投入还不到12.5万元——插秧机和农用无人机均可享受总购入价30%的农机购置补贴,“所以,怎么算,买农机都是稳赚不赔。”
成立合作社吸引农户入股,好处同样不少。“大家入股之后,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这样,规模化经营就更上一层楼。”常滔说,目前合作社已陆续吸引189户多宝村及周边农户入社,借助“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已超过2000亩,拥有各类农机数量已达142台(套),常年为周边4万多亩粮食作物提供耕作、田间管理、收割等社会化服务。
“这种模式下,农业现代化水平创下新高。”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多宝村等种粮大户较为活跃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突破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
怎么种?
选良种、用良法,用新模式写出增收“大文章”
在多宝村五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一套稻米加工生产线。
“订单排到8月去了。”常滔说,合作社正在加工自有品牌大米——“蜀浠”牌香米。眼下,“蜀浠”牌香米单价达到12元—16元每公斤。光靠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合作社带来240万元收入。
好价钱,源自于好种子和好农技。先看种子。今年大春,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全部为近年来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的获奖品种。其平均亩产约600公斤,较合作社2016年前后的亩产增加150公斤。同时,通过测试,品质不输东北大米和进口大米。
再看农技。在合作社办公区,记者见到了3块牌子:四川省农科院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德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点。
永太镇镇长林曦介绍,这3块牌子不仅“有名”,而且“有实”。近年来,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多个水稻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在多宝村试验示范。农科院所和农业农村部门,定期派人到多宝村进行新技术培训和推广。
新种子、新技术,催生新模式。距离多宝村不远的中江县黄鹿镇,当地连年组织农户农技培训后,推广稻鱼、稻虾综合种养。黄鹿镇镇长蒋啸介绍,今年大春,当地的稻虾综合种养规模已达6000余亩,在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每亩可增收上万元。
农民种出好粮的技术,还来自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
“从种下去到收上来各个环节,我流转的600亩地都有人把关。”今年55岁的多宝村种粮大户刘书林介绍,2020年自己流转土地种粮时,就与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签署购销协议。根据协议,自己不仅能把高于市场价的自家粮食卖给企业,还能在种植过程中获得企业免费技术指导。
刘书林向记者出示了手机上的智慧化管理APP,在上面,每一块水稻的“田保姆”对最近田间管理的建议意见一目了然,“啥时候放水、啥时候洒药施肥都一清二楚。”
有了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刘书林家的地,亩产和亩收益都高出其他农户15%以上。这也让他雄心勃勃:明年开春,在邻近村社和乡镇再流转土地300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鹏 王成栋 宋开文 史晓露 曹凘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