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乐亭:以道德为引领 让文明实践在农村生根开花
人民网石家庄6月14日电 人无德不立,乡村无德不兴。近年来,河北省乐亭县紧扣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薄弱环节,以道德引领塑文明乡村。时下,一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八届河北省(唐山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乐亭县姜各庄镇西海村渔民苏海东。 乐亭县委宣传部供图
榜样引领民风淳
一个榜样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亦是一个村落鲜活的“坐标”。
渤海岸畔有个“好人村”——
近年来,“好人村”渔民苏海东的家中可谓喜事连连。苏海东本人因常年参与海上救援,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他的侄子苏梓涵也因舍己救人被所在单位评为道德模范。
喜报发来时,不仅是苏家,整个儿西海村的父老乡亲都竖起了大拇指:好小子,果然给咱这个“好人村“争了光!
被誉为“好人村”的西海村是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的一个小渔村。这个临渤海而居的村庄,共有40米以上大型现代化渔船40余艘、渔业用船百余条。除了养育着258户、1014口依靠渔业产业“过活”的村民,这个村庄更培养了一个个名声在外的“好人”。
众多“好人”之中,苏海东的事迹尤为“浓墨重彩”。
2019年1月20日凌晨,苏海东被一阵急促的铃声惊醒。在渤海京唐港东堤附近,两艘小型渔船遇险,情况危急。闻讯后,苏海东二话没说,起身驱车前往渔港。顶着七八级的海上风浪驶达事发海域。这时,其中一艘小船已完全沉没,另外一艘在骇浪中挣扎的小船上,两位浑身湿透的船员正瘫坐在甲板。苏海东迅速靠近,凭着多年练就的救援本领,精准抛出缆绳,成功救下遇险者。随后,又经过4个多小时的拖拽,终于将遇险船只带回渔港码头。
这位从18岁就在海上漂泊的汉子,30多年来共参与了20多起海上救援,营救了60多人。本以为这些只是平常的经历,直到近年遇到一位到海边采风的作家,这些事迹被作家无意中“捕捉”,苏海东见义勇为的义举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好人基因”镌刻在西海村人骨子里。据了解,早在10余年前,村里便牵头成立了渔业互助协会,在对遇险船只实施救助的基础上,加强经济互助。
“这个离县城最远的偏远海边小村,村风淳朴,和谐友爱,出现了好人扎堆的现象。”乐亭县文明办主任张景会说。
乡风文明需要榜样来传递。在“好人精神”的持续感召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典型效应”不断扩大,如今,乐亭县各镇村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立善行功德榜,把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事迹进行展示,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当榜样的氛围更加浓厚。
乐亭县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置的“善行功德榜”。 乐亭县委宣传部供图
移风易俗新风劲
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
乐亭县胡家坨镇港东村是远近有名的“孝德文化村”。据了解,自2008年起,港东村连续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每年由村干部自费为75岁以上老人购买礼品逐人慰问,并在全村开展“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
其中,“十大孝子”是经过港东村村民代表提名,全体村民、党员代表投票最终评选出来的。“孝子们”十几年来精心照顾、孝顺父母,事迹感人至深,孝行感染左邻右舍,受到全村人的一致肯定。
港东村历来注重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建设,为乡村振兴植入鲜活“基因”。如今,“十大孝子”“好婆婆、好媳妇”成了村民竞相追逐的荣誉。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港东村蔚然成风,并以其为圆心持续辐射带动周边村落……
无独有偶,近年来,乐亭镇韩坨村亦十分重视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简化有关流程,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红白事习俗,逐步树立了“婚葬从简、孝养礼葬”的新风尚。
韩坨村红白理事会的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喜事要坚持喜事新办,废除陈规陋习,倡导举办集体婚礼或有意义的活动,既要气氛热烈,又要文明庄重;村民在迎亲娶亲时,杜绝雇佣豪华车辆、大型乐队等不良现象;提倡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大摆宴席的良好风气;严禁违规操办酒席,借机敛财;坚持从简原则,反对大操大办。
通过丧事简办,村民省了心、省了钱,少了攀比之风。“原来花费少的也得一万多元,现在最多也就500块钱。”村民张春艳切实体会到了新村规的好处,“家里老人故去,依照丧事简办规矩,请帮忙的村民吃一顿饭就可以了。”
根据韩坨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结婚喜事村民随礼设了上限,丧事摆一桌“劳忙”饭,不超过500块钱,不丢面子,还形成了节约之风。村里的农家田园饭店有红白理事会宴会厅,配备了餐桌、餐椅、电子屏、小舞台等设施,服务人员也由红白理事会出面发动、村民自愿组成,极大地节省了费用。
婚葬从简是韩坨村推进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韩坨村还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多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系列活动。“红马甲”们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讲文明树新风》宣传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移风易俗活动的具体内容,引导人们反对封建迷信、奢侈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新风。
胡家坨镇北黄口村“家风家训”文化墙。 乐亭县委宣传部供图
环境整治热潮涌
乐亭县毛庄镇何官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7公里处,是毛庄镇“最偏僻”的一个小村子。历史上的何官营村,环境脏乱差,只有一条石渣路通往村外,农民生产出行都很困难。
2021年新班子上任以来,该村坚持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起,严格按照“六无”“两面平、两面净”的绝对标准,积极动员村“两委”干部、志愿者、群众对村内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垃圾坑等重点区域进行清理整治。
乱堆乱放是多年来农民养成的“生活习惯”,但严重影响村庄整体形象,为此,村“两委”班子带头,从自家亲戚下手,下令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清理入院。短短一周时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镇的环境卫生拉练中,从卫生“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在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该村积极探索长效管控机制,推行“街长”制挂牌管理新模式,村庄每条街道明确一名“街长”,公示工作职责、负责区域、联系方式等,使大街小巷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与此同时,广泛利用人脉关系,多方筹措资金为村内硬化何官营-吴庄连村路260米,栽植山渣、金针槐、金叶槐等各类树木440棵,安装路灯51盏,监控25个,新建党建文化长廊和休闲广场600㎡。短短几个月时间,何官营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长效美”逐步转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每一粒米都是汗水换来的,咱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每天早上,胡家坨镇北黄口村村民王兰英都要趁着遛弯的空儿,给小孙子讲解文化墙上的内容。
据了解,胡家坨镇的各个村庄都把“文化墙”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化广场、主干街道两侧墙壁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规家训”“法治文化”“学习强国”等宣传内容绘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和文字,构筑起一个个文化长廊,提升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时,扮靓村庄颜值。
“以行教人,入木三分。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现在的乐亭乡村文明邻里纠纷少了,互助友爱的多了;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婚丧嫁娶简办新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道德润乡土,文明沁心田,到处都是一片新风拂面、文明绽放的模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