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业化,江苏有优势但还需爬坡过坎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为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指明方向。5月17日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产业化,江苏如何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目前面临哪些难点和堵点?如何爬坡过坎推进发展?记者近日采访多领域专家学者,听他们为江苏打造数字产业高地建言献策。
增强数字产业化的源头供给能力
“加快数字产业化是江苏把握全球数字科技革命主动权、打造数字产业创新高地、塑造数字经济时代新优势的战略部署和必然选择。”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子睿分析道,江苏拥有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一批与数字技术相关的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建有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等数字技术重大平台,苏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南京、无锡积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些都是江苏数字产业化的强项优势,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江苏数字产业化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行业龙头企业不多,全国‘2021数字经济创新企业100强’前10名企业都无缘江苏。”韩子睿说。
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韩子睿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突破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核心软件、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实验室等,全方位引育用好数字经济人才,增强数字产业化的源头供给能力。
其次是加快数字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布局一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和发布制度,集成打造一批数字技术平台型应用场景,通过社会“广泛用起来”促进企业“快速长起来”。
最后是提升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打造一批数字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头部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数字核心企业汇聚。同时,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数字产业特色园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创新集群。
加速研发,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数字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和高校应“双向奔赴”。企业需要高校的前端研发;高校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加速技术迭代。
“人工智能发挥着数字经济的引擎作用,其技术需要不断地进步。”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相关专家介绍,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数据中蕴含着巨大价值,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海量数据,不仅没有精确的标签,还含有噪声和歧义。处理这些“低质量”数据,需要弱监督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
对此,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将弱监督学习范式归纳为不完全监督、不确切监督、不准确监督三种类型,引领了相关方向的发展。省内高校中多个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也正围绕该方向开展研究。例如周志华教授团队在半监督学习、众包学习方面,东南大学张敏灵教授团队在偏标记学习方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圣君教授团队在主动学习方面等均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已应用在智能制造、图像识别、推荐系统等领域的实际任务。日前,黄圣君团队的“智能主动学习机”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日金奖。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重大成效,但目前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互联网相关行业,传统行业的应用还具有很大潜力。
“人工智能要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要为传统行业培养既懂行业知识、又懂AI技术的交叉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速研发,降低AI技术的应用门槛。”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的专家表示,目前算法、模型设计等基础研究基本都是高校在做,尽管大型企业也会投入做一些研究,但从算法到落地产业化有很长的过程,需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现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往往针对特定应用任务进行设计,通用性差,要进一步加快相关技术研发,降低企业应用的初始成本,比如基础模型稍加调整可以快速适应多种场景和任务,从而加速促进AI技术的落地。”
产教融合、技术联合,共促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最大的标志就是分工与合作更加细化。”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施毅说,数字产业化包含多个方面,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应用方面我国已经走在前面,但在一些核心的、底层的硬件技术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速追赶。
区别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性,高校要在相关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发力,同时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集成电路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推动,所以高校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对集成电路产业至关重要。”施毅分析道,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自身要做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则可以跟企业一起来做。“国家支持南京大学成立了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江苏省科技厅今年新设立了共性技术联合实验室,南京大学集成电路相关项目作为首批平台申报成功。高校的科研力量将积极融入产业链,共同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发展数字产业化,现在正是好时机。”施毅说,这些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我省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越来越多带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也从国外学成归来,市场在壮大,资本也在密集地投入,“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有信心。当然也要重视现在所面临的困难,集成电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发展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们必须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