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河北:接续传承 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时间:2022-05-29 08:47:00来源: 人民网-河北频道

邯郸市大名县古城墙。 冯军兵摄

  人民网石家庄4月30日电 (林福盛)阳春四月,春风和煦。走进河北省正定县,坐落在燕赵南大街旁的古典建筑阳和楼气势恢宏,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此参观合影,并感受着这里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与脉,是城市的特色文化符号。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众多。目前,河北省共有正定、承德、保定、邯郸、山海关、蔚县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邢台、赵县、定州、涿州、宣化、大名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持续改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全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天下第一关。 王金磊摄

  “修旧如故”传承历史文脉

  全长四千多米,城高13米。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由城楼、炮台、瓮城组成的明清古城墙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城门上古城楼采用了木质结构,绘画工艺优美精巧。

  “从‘修旧如旧’到‘修旧如故’,随着对古城墙修复理念不断变化,大名县对保护明清古城墙的修缮理念也在迭代升级。”大名县明城管委会副主任杨光介绍时说,当地在确保古城墙建筑安全的基础上,在选材、工艺等方面秉持匠心,按照传统的材料及工艺对建筑进行维护保养,原汁原味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

  杨光表示,大名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文化悠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84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9处,市保单位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据了解,2014年7月1日,大名县被河北省批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成为该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大名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大名府文脉,大名县编制了《大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清大名府城修建性详细规划》。

  近年来,大名县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坚持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原则,对明清古城改造工程进行修缮,使其成为可阅读的活历史。其中包括修建护城河、建设城墙外绿化带、建设北城门外公园、明城内修建环城马道等十几处重点项目。

秦皇岛山海关古城。 王金磊摄

  修缮恢复“千年古郡”风采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来到古城正定,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才不虚此行。“千年古郡”正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宽敞的东城门广场、巍峨的阳和楼,吸引着游客参观、休闲。周边齐全的配套设施、整洁的环境、浓郁的古城韵味,增加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也给当地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正定县域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共38处,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早在2010年,当地编制了《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了风动碑、府文庙、广惠寺华塔、开元寺、凌霄塔、县文庙、隆兴寺等多部专项规划。

  近年来,正定县相继实施了荣国府景区及周边环境提升、东城门(迎旭门)恢复、南城门(长乐门)系统和南城墙修缮、西城门(镇远门)遗址公园、北城门(永安门)遗址公园、阳和楼复建等24项古城保护和风貌恢复提升工程。

  正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昌骅介绍时表示,正定县近年来通过全面开展古城保护工作,实施古城风貌恢复、提升、修缮等古城保护工程,重焕光彩的“千年古郡、北方雄镇”风貌,让广大游客可以尽情感受定格隐藏于历史中的正定记忆。

邯郸市大名县古城墙。 冯军兵摄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效机制

  据介绍,河北省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各地编制(修编)期限至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增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和严肃性。

  在强化组织领导方面,河北省明确各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名城保护组织机构,完善监管职能,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工作。

  “河北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明确各地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投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河北省住建厅城管处处长朱卫荣说。

  此外,河北省因地制宜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制定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年度实施计划,根据轻重缓急合理确定项目安排。

  “不断完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绿化、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照明、公厕、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宜居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朱卫荣说。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