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挽京津冀 运河绽新颜: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古人通过增设人工弯道,达到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可满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质量,综合效益被归纳为“三湾抵一闸”。图为南运河德州段德城区二屯镇的杨庄村和丰乐屯村的“三湾抵一闸”处。 刘克政摄
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补水示意图
本报记者 韩梅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日前水利部启动了京津冀鲁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水、黄河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707公里已全部过流
此次补水从4月14日开始,将持续到5月31日,预计总补水量达5.15亿立方米,相当于37个西湖的水量。补水结束后,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通水河道将比去年增加约112公里,运河水面面积比去年增加约9.5平方公里。
本次补水线路北起北京市东便门,经通惠河、北运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南起山东省聊城市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穿黄出口闸,经小运河、卫运河、南运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
“德州市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调水于3月25日正式启动,武城县水利局在大屯水库六五河节制闸下游设置三处水面漂浮物打捞设施,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不停歇清理河道垃圾,确保水质安全。”德州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介绍,截至5月1日,潘庄渠首补水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累计补水3135万立方米。
南来之水出德州后流入河北省沧州市,流经吴桥、东光、泊头、南皮、沧县、运河区、新华区以及青县等地,将为沿岸农业、生态补水达1亿多立方米。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5月4日,此次补水行动已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37975万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73.7%;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707公里已全部过流。
运河主题公园成休闲“打卡地”
位于北京正南300多公里处的德州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城市之一,德州自古通过京杭大运河与北京相连,素有“九达天衢,京南锁钥”之称。此次补水行动,大大提升了德州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质量,古老德州焕发着运河风光带来的独特魅力。
沧州大地上,大运河流过的地方不再干涸,农田处处水清草绿,运河重现往日盛景……在弯道众多的河段,出现了曲折回环、水清河畅的“弯美”景观;在世界杂技之乡吴桥区,运河两岸花红柳绿,人潮涌动,人们用传承千年的杂技表演喜迎南来之水……
连日来,全长182.6公里的大运河天津段风光旖旎,游人如织。在天津第一家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人们尽情浏览上千件文物和数百幅图片,无不为大运河千帆竞发、万舟骈集的盛景啧啧称赞。与此同时,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红桥区的桃花堤,南运河的“天子津渡”,西青区的御河景观……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主线的文化公园再次成为人们生态休闲游的“打卡地”。
“天津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仅在天津,有关大运河的文化遗存、遗址公园达200多个,京杭大运河京津冀鲁段实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运河沿线的水生态系统将得到恢复和改善,千年运河这一‘活态遗产’也将迎来世纪复苏,必将带动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周伟苠信心满满地说。
在大运河海河三岔河口段,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津运河号子在一艘船上再次响起。粗犷而有力的运河号子古韵悠悠,与奔流不息的南来之水汇合在运河之上。新时代运河之歌在京津冀大地唱出信心、唱出美好、唱出希望。
河北:疏浚治理助力全线通水
本报记者 白波 通讯员 任树春
此次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于4月14日启动,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作为主要贯通线路,河北省境内河长373公里,占补水总河长的53%。
记者从河北省水利厅了解到,补水期间,河北省河道沿线约50万亩耕地的灌溉水源将从地下水置换为地表水。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总长约707公里,其中通惠河、北运河有水;卫运河除丰水年外常年断流;小运河、南运河除南水北调东线等输水期有水外,其余时段基本处于断流状态。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同时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黄河以北一些河道断流主要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此次补水前,河北省有针对性地对大运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为全线通水提供助力。北运河廊坊段治理清淤疏浚河道16.7公里,实现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旅游通航。南运河144公里主槽清淤疏浚,使河道通水条件得以改善。
北运河廊坊段全长21.7公里,其中13.3公里位于香河县境内。廊坊段旅游通航工程采取“PPP+政府投资”模式,总投资约71亿元,涉及河道清淤疏浚和岸坡防护、沿岸绿化,以及桥梁、橡胶坝、船闸和旅游码头建设等内容。2021年6月廊坊段与北京同步实现旅游通航后,游客坐游船从香河县中心码头出发,约半小时便可到达京冀界河。香河县还与通州区签署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文化和旅游常态化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沧州段沿线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一批珍贵的文物也随着文物考古活动的深入出现在世人面前。2021年1月,大运河泊头市区段清淤时,一艘长约15米、宽约3米的明代货船重见天日。同年年底,沧州市区紧邻大运河一处工地又发现一艘宋金时期沉船。据悉,沧州市将在运河边建设一座古船博物馆,让重见天日的沉船拥有栖身之所。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期间,河北省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对河北大运河及补水路径沿线水量、水质、水生态等水文全要素实施全过程监测。专家介绍,本次补水统筹考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置换沿线超采地下水,回补重点超采区地下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和需求,对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后,弯道众多的河北沧州段出现曲折回环、水清河畅的“弯美”景观。 沧州日报记者 傅新春摄
沧州:把城市C位留给大运河
本报记者 丰家卫
沧州日报记者 傅新春
天蓝、水净、草绿……在大运河河北沧州段,“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的迷人画卷令当地市民赞不绝口。“过去,这里河堤路较窄,周边环境脏乱差,到河边遛弯这样的事,根本没人敢想。”家住沧州大运河畔的陈立新是当地的老住户,对比今昔大运河,让他十分感慨。
拥有1500余年建州史的沧州,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的十几个城市中,沧州是流经里程较长的城市。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在这里流经8县(市、区),绵延215公里,沿途遗迹分布众多,河道保存完好。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穿沧州城而过,在城市的中心留下一个优雅的“几”字,运河同时还孕育了驰名中外的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文化。
在沧州市区,大运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处于绝对的“C位”,这座城市把未来的发展的“C位”也留给了大运河。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范宝泉介绍,2018年,沧州市在大运河“几”形大弯3.61公里河段实施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河滩荒地已变身成为运河公园,总面积1200亩的运河公园完整保留了原有地形地貌和3000棵树木。园林部门利用河道清淤产生的土方打造微地形,大面积铺设草皮,供人们游憩。同时,沿路布设景观照明灯、导视牌、移动式厕所等设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运河公园还可用于展览展示及举办大型活动,还可用作城市避险场地,实现多种功能。
如今,位于市区的生态修复展示区段绿草青青、水波荡漾、美不胜收。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建成开放两年以来,每天都有老人在步道上遛弯,孩子在草地上嬉戏,年轻人慢跑,时不时还有新人拍婚纱照,留下美好记忆。从小生活在运河畔的沧州市民张永刚经常向外地朋友“炫耀”:“从未想过自家门前的这条运河,也能成为大伙热捧的网红打卡地。”
据了解,沧州的城市规划建设以运河为中轴铺展开来。去年,市区种植乔灌木3万余棵,在运河东西两侧形成开枝散叶的鱼骨状通河绿廊空间,促进了河城共融。今年秋天,占地4000亩的河北省园博园即将开放,沧州大化工业遗存、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沧州坊商街等一批人文生态景观将亮相,一届“大运河上的园博会”被万众期待。
不光如此,近年来,沧州围绕大运河做足了发展文章,全面推进大运河“四带”建设,包括高标准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高要求打造运河生态景观带;高水平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带;高质量打造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一幅大运河带动经济融合发展的和谐蓝图正徐徐展开。
京津冀观察
水通南北见证协同力量
郑宇飞
随着山东、天津两地节制闸开启,京杭大运河日前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终于再次实现“南北牵手”。
清波荡漾北运河,一河美景一河歌。京杭大运河曾是沟通我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但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多河段一度淤塞不通,尤其是贯穿京津冀地区的北运河,一些河道甚至长期处于断流状态。近些年,虽大部分河段先后进行了调水补水,可全线通水一直没有实现。此番,水利部综合考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需求,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制定补水方案,统筹多方水源,让大运河再现流动的生机。此举也将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古运河现新貌,绝非朝夕之功,背后是齐心协力、持续攻坚的扎实行动。大运河综合治理一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的着力点,北京、天津、河北率先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共同推动大运河综合治理,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对堤、林、路进行全面提升。“通武廊”三地进一步签署框架协议、多次沟通对接,建立跨区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联手开展专项督查,对北运河沿线进行拆违整治、水生态治理保护等工作。从宏观顶层设计到抓实“一河一段”,从水系综合治理到流域遗产保护,从段落接续通航到全线水流贯通,合作共治成效卓著,协同效应充分发挥。
如果说生态是大运河的生命,那么文化就是大运河的灵魂。让大运河重焕生机,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同时也要携手共抓大保护,重拾散落的宝贵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出大运河文化纽带的作用。比如,此前河北省香河县与北京市通州区签订协议,建立文化和旅游常态化联动合作机制,加快实现两地文旅产业资源共建共享;通州区结合大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和已建成开放的环球主题公园、特色小镇等,推出了多条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融合京津冀各自的优势产业,方能让深厚文化底蕴与优美生态环境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水连三地,协同续新篇。深化协同,持续发力,我们一定能涵养好这条绿色文脉,打造愈加健康的水生态,不断推动运河沿岸的文化发展、产业升级、人心相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