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练就过硬本领 守护大河安澜(一线调研)

发布时间:2022-04-28 15:04: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河浩荡,九曲连环,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是全世界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成效显著。这背后离不开一支艰苦奋斗、默默付出的黄河治理队伍。不久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评选出首届“黄河工匠”。堤坝巡查、河道修护、闸门运行、防汛抗旱,他们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共同守护黄河安澜。日前,本报记者走近这些“黄河工匠”,听他们讲述黄河治理中的故事。

  ——编 者

  守 堤

  “熟练掌握技术,才能守好堤坝安全”

  山东郓城县,携带万千泥沙的黄河缓缓东行至此。大堤横卧,守护“地上悬河”。

  庞勇是其中一名守堤人。作为郓城黄河河务局金堤管理段负责人的他,扎根大堤26年,与洪水赛跑,与风浪搏击,守护黄河安澜。

  2021年10月的一天,黄河遭遇罕见秋汛,急湍甚箭、浊浪滚滚。庞勇日夜守在堤上,扛着铁锹,拿着木杆,沿着大堤一寸寸地探。

  “声音不对,有情况!”多年经验,引起庞勇警觉,“洪水直接掏刷坝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根石走丢。”根石是坝岸的“地基”,失去根石保护,坝岸极易被冲毁。庞勇把安全绳系在腰上,在同事的拉拽下,身子缓缓探向湍急河面,举起探水杆摸排情况。

  抢险时机稍纵即逝。庞勇和同事们迅速制定抢险方案,夜幕之下,灯光照亮大堤,他现场指挥协调,一块块石料被抛投入水,1个小时后,险情得到控制……

  一次次抢险,让庞勇深刻认识到,只有技术纯熟才能临危不乱。平时,庞勇喜欢翻阅各类专业书籍,绘制了数不清的草图,熟练掌握了铅丝笼、抛石护坡、柳石枕等制作技术。

  当前从南到北即将陆续入汛,庞勇又开始投入到巡堤中,“防汛是天大的事,熟练掌握技术,才能守好堤坝安全。”

  护 闸

  “管护好这个‘大块头’,要在毫厘间下功夫”

  黄河劈山越岭,巍峨大坝横亘,这里是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百米高的大坝上,嵌有26座孔洞。闸门关闭,水阔天平、河水蓄能;闸门抬升,怒涛翻卷、峡谷轰鸣。工程防洪、发电、灌溉等效益的发挥,关键就在闸门提放间。

  这些闸门,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发电公司水工中心运行一值值长张新超,一守就是36年。在数不清的调度指令中,他完成一次次闸门启闭任务。

  三门峡大坝溢流坝段,13台(套)设备一字排开。交接、巡检、记录、保养……一大早,张新超和班员们开始工作。“电动机、制动器、减速机、卷筒、钢丝绳……各个零部件精密相连,容不得丝毫差错。”张新超说。

  制动器是闸门启闭设备的重要安全部件,启动后,动力依次传递,拉动钢丝绳,牵引闸门升降。“管护好这个‘大块头’,要在毫厘间下功夫。”张新超说,“对于液压制动器来说,制动闸皮的磨损,会导致制动器退程补偿值减少。一旦小于5毫米,制动器就会失去作用。”

  靠着精湛的技术能力,张新超一次次化险为夷。“失去信号!”几年前,一次关闭闸门时突发故障。没有信号,就无法判断抓梁销子是否脱开。“若强行拉抬,会酿成大事故。”

  “我下去。”腰上拴紧两条安全绳,四五个同事紧紧拉住,张新超沿着70多米的闸门竖井,缓缓下降。应急灯光划破一片漆黑,湍急河水在脚下奔涌。他目不转睛地排查,“水流冲击,导致电缆插接装置松动。”张新超迅速处理。从竖井升上来时,脸上、衣服上全是黑乎乎的油漆,他顾不上清洗,又投入工作中。

  管 水

  “闸门开合决定水量多少,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一道水闸,嵌在黄河大堤中。闸内,大河滚滚东流;闸外,五条水渠蜿蜒天际。

  引水闸连着千家万户的水龙头。许向洋是黄河上一名年轻的守闸人,他所在的滨州黄河河务局供水局打渔张闸管所,关系着山东滨州市博兴县66万亩耕地和青岛市群众的饮水安全。

  “水流平稳,起,起……”声音从对讲机传到闸房。许向洋启动按钮,闸门缓缓提升,黄河水翻卷着浪花,喷涌而出。

  “抬升高度50厘米,继续。”许向洋再次启动按钮。在他面前,6个电源依次排列,各类指示灯陆续闪烁。这个不足300平方米的闸室里,集合启闭机、控制柜、电气系统等设备,是闸管所的“心脏”。

  “水流有回旋,注意慢提。”听到同事提示,许向洋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数值。“黄河水急浪大,前后冲击闸门,形成共振,影响建筑安全。我们得根据水势,实时调整启闭力度。”

  3米的高度,许向洋和同事常常需要6次以上的抬升,“闸门开合决定水量多少,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每天一大早,许向洋和同事们先在岸边巡查,接着又进入闸房检查设备。“若通电后,按钮没反应,要检查有无零件松动;提升过程突然中断,立马排查是否有过载保护。”许向洋对于日常操作一丝不苟。

  惊险时刻更考验职业技能。2021年10月的一天深夜,闸门遇到改建以来的最高运用水位。“既要以最快速度分洪,更要考虑闸门承受能力。”许向洋精准判断水势,成功完成调控。

  高超的业务能力源自勤学苦练。如今,许向洋具有三四等水准测量“一遍过”、快速排除启闭控制电路的常见故障等绝活。

  防 汛

  “汛情面前,哪怕一分一秒也耽搁不起”

  雨声越紧,心揪得越紧。焦作黄河河务局武陟第二黄河河务局职工张军,在防汛抢险一线工作30多年,体会格外深切。

  1510立方米每秒!位于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武陟水文站,洪峰过境。2021年7月21日凌晨,铃声惊醒睡梦中的张军,他抓起一把雨伞,奔向会商室。

  凌晨2点前,制定上报方案;早上8点前,准备好砂石、编织袋……“汛情面前,哪怕一分一秒也耽搁不起。”夜黑雨急,路况不明,张军和同事们备齐物资,驾车驶入密密雨帘中,行驶30多公里,送往3座涵闸。

  一夜无眠。清晨,大堤上的抢险队伍蓄势待发。张军来不及休息,马上给大家详细讲解防汛中要注意的问题……

  23日,有人发现堤防冒水,可能出现管涌。“我们紧急调集人力和机械,抛沙袋、固堤防,险情很快化解。”从7月到10月,夏汛连着秋汛,张军在防汛一线,一直默默坚守。

  防汛,需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黄河抢险技术中,打桩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过去木桩高,堤面硬,需要多人配合。两个人交替挥锤,其他人固定木桩,耗时长,甚至会贻误抢险时机。”张军说。

  经过长期摸索,张军带领团队发明了多功能钻孔机。汽油机带动,钻杆高速旋转,螺旋刀片快速掘进土层。“我们选配了多种规格钻头,可运用在堤防、滩区冻土、冰层,效率是人工的5倍。”

  披 绿

  “做好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吃再多苦也值得”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破解黄河水沙关系不平衡难题,保持水土是关键。

  追根溯源才能“药到病除”。这些年,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水土保持防治工高级技师金天龙一直在水土保持监测一线奔波。

  “监测从手感变成了遥感,更精准、更高效。”金天龙说,“天上卫星‘眨眼’,形成一张张遥感影像图,能更清晰地反映区域下垫面的动态情况。”

  遥感影像阴影变化、时相差异、纹理特征都有独特含义,解译工作格外繁琐。“技术人员要通过参照背景数据、不同土地的利用形式,一一找出各类水土流失点。”金天龙练就一双“慧眼”,在冬春季节,代表耕地的是黄褐色片状或条带状纹理,在夏秋季节则是深绿色。

  解译图斑信息后,还要进行实地核查。“我们负责甘肃省1000多块图斑的核查任务,要跑7个县市。”金天龙和队员们深入戈壁、草原、大山,没信号、没通路,只能靠手中的卫星图引导,找到一处核查点,立马安装仪器、布设观测样点、记录坐标和数据。为了给一坡一岭披绿,金天龙每年有七八个月在野外度过。

  “植绿护绿,做好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吃再多苦也值得。”金天龙用多年的坚守诉说着对母亲河的深爱。

  守 险

  “堤防没水处、急流回旋处,都是最容易出险的地方”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位于“豆腐腰”处的河南省开封市黑岗口是险中之险。黄河行至于此,高出地面11米,“河从屋顶过,船在空中行”。泥沙淤积,河床游摆,水流横冲直撞,险情经常发生。

  25公里的长堤,守护500多万群众安全。开封黄河河务局第一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明金,守险30多年,参与800多次黄河抢险。

  “出现墩蛰险情。”2021年11月2日,黄河开封河段遭遇洪峰。接到报告,李明金立马紧张起来,“墩蛰是坍塌险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说明坝垛等已塌入水中。”

  “一刻都耽搁不起啊。”为了让抢险速度跑赢洪水,李明金现场指挥,四套机械同时作业,编制铅丝,包裹石块,并向出险点投抛。“我们创造了一分钟投抛一个铅丝笼的纪录。”李明金至今心有余悸。

  “4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流量持续了20多天,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194次,最多一天抢险10多次。”李明金说。

  巡堤,目光一寸寸扫,脚步一步步量。“堤防就是生命线,丝毫不能疏忽。”李明金拿着6米长的探水杆伸入水下,查看根石状况。“堤防没水处、急流回旋处,都是最容易出险的地方,必须抢早、抢小。”李明金摸透了黄河的“脾气”。

  这些年,李明金致力于传承治黄技术。黄河堤防工程类型多样,形成捆柳石枕、捆抛铅丝笼等黄河埽工技术。李明金制作了15套埽工模型,“这既是行之有效的抢险技术,更是宝贵独特的黄河文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8日 08 版)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