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
拓展蓝绿空间,缩小生态质量梯度
推进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工程,优化形成京津冀山地平原区等生态保护修复板块,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构建北方防沙带空间保护格局。
■ 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
京津冀山地平原区主要包括北京市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雄安新区、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共涉及41个县域(含县域内的林场、草场、马场、林业局、森工局、自然保护区等省市直属单位),面积1035万公顷。
该区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坝上高原、围场山地、蔚县盆地和丰宁山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至15℃,光照比较充沛,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西向东约300毫米至7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一般为900毫米至1000毫米。从西北到东南,区域共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四个地貌类型区,主要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棕壤、栗钙土、褐土、潮土、盐土、风沙土及灰色森林土、黑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因人民生产生活和京津冀核心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空间和生态用水严重不足,部分区域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湿地面积不断减小,生态承载力已临近或超过阈值。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工程区有裸土地、无立木林地等面积211万公顷。现有森林植被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植被退化较为严重,共有退化草原面积40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79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81万公顷,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
规划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将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拓展蓝绿生态空间,缩小区域内生态质量梯度。
具体来讲,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连通水系和恢复洼淀湖沼湿地,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永定河、滦河、潮白河、大清河等河流绿色生态治理。开展退化林修复和退化草原修复,全面提升太行山、燕山和坝上等地区森林草原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抚育管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风沙源治理。开展地下水超采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恢复地下水资源。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升矿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
2021-203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为:退化草原治理36.8万公顷,营造林120.8万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12.2万公顷;通过工程固沙、造林种草、水土流失治理等修复措施,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3.7万公顷;在国家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或完善17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807公顷;深入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 四个重点项目遏制区域风沙危害
规划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包括张承坝上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四个重点项目。
张承坝上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严格保护天然林和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活动;全面加强塞罕坝、冬奥赛区等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修复;科学开展人工造林,实施植被恢复,建设山地防护林体系和景观生态林;实施人工种草、草原改良、禁牧封育、季节性休牧轮牧等措施,遏制坝上高原草原退化趋势;通过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加强对退化防护林的修复;巩固荒漠化治理成果,继续加大风沙源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加强干涸、萎缩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强化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
该项目涉及河北省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封育保护为主,严格保护天然林和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活动;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通过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滦河、潮白河绿色生态治理,推进小流域治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该项目涉及北京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天津蓟州区;河北省迁西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怀安县、崇礼区、怀来县、赤城县、平泉市、承德县、兴隆县、滦平县、隆化县、宽城满族自治县。
太行山(河北)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封育保护为主,严格保护天然林草植被,禁止商业性采伐活动;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治理;开展水源保护,改造坡耕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推进规模化林场建设;开展补植补造、抚育,修复退化林;开展湿地保护恢复。
项目涉及河北省井陉县、灵寿县、平山县、涉县、信都区、阜平县、唐县、涞源县、涞水县、易县、曲阳县、蔚县、阳原县、涿鹿县。
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及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严格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严格水资源管理;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节水灌溉,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加强雄安新区周边和白洋淀水系连通治理,开展大清河绿色生态治理;通过退耕还湿、水系疏浚、水生植被保护恢复等举措,增强湿地功能;科学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建设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景观生态林。
项目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定兴县。
按照规划,到2035年,各项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废弃矿山得到全面修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记者曹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