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有力度 担当有温度
在兴县奥家湾乡扶贫车间,村民郭丽花靠着学来的手艺,熟练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在这里,251名当地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线头,从抱娃的“孩子妈”变成不出村的“巧绣娘”,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成为这个小山村最美妙的音符。
帮助他们变换“身份”的是我省一家民营企业——龙圣隆集团。在省工商联组织开展的“千企帮千村”行动中,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办扶贫车间,批手续、建厂房、配设备、组团队、招员工,企业发展有了“根据地”,乡村振兴有了“致富经”。
这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我省现有的315.55万户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到93.9%;2021年民间固定资产同比增长10.1%,比全国民间投资增速快3.1个百分点;作为我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经济贡献着全省48.5%的GDP、58.3%的税收、96%的高新技术企业和75%的新增就业……
从“千企帮千村”精准脱贫、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到聚焦“六新”投身转型、瞄准“双碳”蓄力环保,再到加强非公党建、参与社会治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自觉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的价值观,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民营企业这两年交出的成绩单,市场主体数、经济增加值、就业人员总数、纳税金额总数、慈善捐赠金额、精准扶贫投入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尤其对社会作出的综合贡献,内涵更丰富,成色也更足,烙上了鲜明的晋商印记。
从市场主体到就业主体,为改善民生发挥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有活力,地方经济才有动力。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是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增总量、扩规模、提质效”工作方针,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3条”“70条”,加大要素供给,全力帮助受疫情冲击的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渡过难关。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我省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质量持续优化、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省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山西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3.9%,私营企业数量与2015年底相比增长118.0%,平均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增幅明显。
“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透露出民营企业对市场发展有信心,对经济持续向好有信心的积极信号,也反映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力量。”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质与量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在促进和稳定就业上,民营企业优先考虑为本地人员创造就业岗位,面对疫情压力避免恶意裁员、减薪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同时,积极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和实习岗位,为安置复转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搭建舞台。
走进太原沃尔玛超市,一处造型独特的杂粮专柜十分醒目。有机小米、绿小米、黄金苗小米、米脂油小米……在这个小小的“杂粮博物馆”内,我省200余种“珈绿”品牌杂粮整齐地码放着,市民采购络绎不绝。
从一家食品小卖部发展为集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山西绿色山区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使鲜有问津的“山里货”变成“金疙瘩”。“我们不仅将杂粮闯出市场,还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企业负责人赵玉娥说,企业的粮食加工厂优先为生活困难的村民安排岗位,优先聘用贫困、下岗人员及转业军人,先后帮助279户贫困户稳定就业脱贫“摘帽”,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21山西民营企业100强中,用工人数超过万人的民企达到5家,百强民企员工总数达到34.04万人。据统计,2020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7万人,其中民营企业贡献突出,贡献了75%的城市新增劳动力。民营企业已经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稳定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从创新主体到环保节能先锋,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企业要发展,创新是支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培优创新生态摆在战略位置,以创新为驱动、项目为抓手,搭建平台、培育主体,集聚资源、精准赋能,不断厚植创新土壤,引导一大批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踊跃创新创造。
在运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仪表盘机械手、车门安装助力机械手等“神器”配合人力有序作业,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个车间一片忙碌景象。“风驰天下,大运摩托”,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让大运品牌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全新的大运新能源汽车行驶在城市道路上,成为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亮眼山西名片。
从卖摩托到造摩托,从生产卡车到进军新能源汽车,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让大运奔跑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大运建立了完整的整车研发体系,拥有关键总成、重要零部件等1400余项授权专利。
民营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最鲜活的代表,也是转型发展的主力军。据了解,我省现有的3188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96%。40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占到近七成。2020年科技部批准我省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60%以上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承担。
聚焦“六新”突破,新基建加速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碳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百信信息、美锦氢能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其中崭露头角,华翔集团、壶化股份等企业成功上市,创新正在成为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着力摆脱“煤炭思维”惯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不断涌现,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尽管处于煤焦行业,但沁新集团的工业园区却拥有绿树环抱、飞瀑流水的美景,其煤焦产品以低水、低灰、低硫、低磷、低显气孔率、低反应性等特质,连续四次蝉联“中国铸造用焦生产基地”。“不能富了企业,毁了环境,让百姓看不见蓝天。”企业负责人孙宏原说。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省民营企业不断在环境管理、污染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创新履责方式、加大履责力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参与碳排放、排污权等市场交易,参与生态修复、节能环保等重大工程建设,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从精准扶贫到疫情防控,传承践行新时代的晋商精神
我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激励约束,得益于各级工商联的引导推动,来自民营企业的自身驱动,也是晋商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行大道,重仁义,“经世济民”是晋商精神的永恒追求。无数晋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急公好义,扶贫济困,造福桑梓。500年商业辉煌凝炼出的晋商精神早已融入晋商血脉,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省“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实施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听党话、跟党走,自备干粮、无需番号,在齐心协力剜穷根上下功夫,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上早谋划,积极踊跃投身到三晋大地消灭绝对贫困的伟大实践中。
芮城的香椿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但受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千企帮千村”行动中,亚宝药业投资50万元购买香椿苗,免费发放给当地贫困户。贫困户种植好香椿后,亚宝扶持了一家香椿加工厂对农户的香椿进行收购,把收购回来的香椿加工成罐头,最后再帮助加工厂把罐头销售出去。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但使帮扶的3个贫困村脱贫,而且香椿加工厂的年销售额由不到200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真正由“输血”变为“造血”。
根据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台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省2598家民营企业投资71.0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268个,带动全省6328个贫困村,48.06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振东健康产业集团等12家企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3名企业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81名企业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
在抗击疫情和最强秋汛救灾行动中,我省民营企业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效率之高,前所未有。据统计,全省4500余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及海外晋商组织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超5.5亿元,790余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向我省防汛救灾捐款捐物7.2亿元。
“总的来看,我省民营企业家传承弘扬晋商精神,带领企业履行健康发展、国家责任、员工责任、生态环境责任、社区责任的实践不断深化、成效明显。”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民营企业要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自觉练好企业内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塑造晋商新形象、展现晋商新担当。(记者杨文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