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运河 文化永流传
人民日报记者 郑海鸥
铺展开浙江杭州拱墅区地图: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串联起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其间,京杭大运河南起点的标志拱宸桥、“天下粮仓”富义仓以及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运河两岸,勾勒出一幅幅古与今、静与动、市民与游客紧密融合、亲密互动的画面。
早上9点,古朴典雅、环境幽美的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内已游人如织。市民会进来休憩、喝茶、听戏,体验非遗活动;往来的游客更感兴趣的是琳琅满目的大运河主题非遗产品。节假日,非遗传承人会组织活动,普及和传授古老技艺。“古色古香、江南气韵十足”“名副其实的大运河城市非遗会客厅”……行人纷纷点赞。
在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旁,有同样人气旺盛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这是我国首座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地图、一座座雕塑、一个个桥船模型,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生动展现,韵味十足。尤其是一条在参观者脚下“绵延”的大运河模型,展览方式富有创意,吸引游客纷纷“打卡”。游客李世杰说:“沿着脚下这条运河‘南来北往’,让我们更加生动地了解了运河边的人文、自然,印象深刻!”
“无论是游览大运河,还是在运河边的博物馆、非遗馆参观,市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活’——非遗就在生活中,博物馆展陈也很鲜活,大运河文化无疑也活了起来。”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姜国祥说。
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过拱宸桥,一座颇具工业气质的手工艺活态馆就在眼前。
周末,市民王文浩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手工艺活态馆,织布体验、团扇绘画、油纸伞制作等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在张小泉手工锻打生产线旁,一位师傅正在现场锻打剪刀,“千锤百炼方能成器”,孩子们若有所悟。“这里最初是始建于1889年的通益公纱厂。近年来,这些老厂房、老仓库等工业遗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则建成了手工艺活态馆,是集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技艺表演为一体的非遗体验馆。”姜国祥说,“运河畔,文物与非遗、工业与生活就这样交相辉映。”
手工艺活态馆所在的区域,就是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里还坐落着同样由工业遗址改建而来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20多年前,大运河拱墅段两侧老厂房多、棚户区多、臭水沟多,环境面貌很不理想。近些年,当地累计关停转迁了2000多家工业企业,并对其遗址进行保护,使拱墅段成为大运河古迹保存完整、风貌典型、景观优美的区域。如今,民居和商铺实现应保尽保,基本恢复了历史上的商业景观和形态,里弄建筑增加了厨卫设施,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桥西历史街区成为集居住、商业、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集中体现杭州依托运河而形成的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复合型街区。
桥西街区往南,是杭州传统民居和航运设施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规模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再往南,就是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美食”是这里的特色。
静与动、文物与非遗、古代与近代、工业与生活,由一条“活”的大运河串联起来,气韵灵动。“希望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让市民和游客在大运河畔行走,不但能了解并体验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还形成深入的认同,带回美好的记忆,使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拱墅区副区长包晓东说。
大运河山东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擦亮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人民日报记者 张贺
在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上,南旺分水枢纽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工程之一。
“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建设超大规模的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就是例证。”山东省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登欣自豪地说。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坐落在汶上县南旺镇,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南旺的位置非常特殊,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的地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水脊”,元代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为了保障京城的物资尤其是粮食的供应,决心恢复元代因黄河改道而淤积断航的京杭大运河。1411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宋礼征发民夫15万人疏浚会通河。但完工后,会通河仍然无水。宋礼万分焦急,于是找到了民间河工白英。白英对运河进行过勘察,非常熟悉汶上县的山水地形,他提出:南旺是运河的“水脊”,应在大汶河戴村修坝,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流南北。宋礼邀请白英一起治河,主持修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程,体现了古人对水利的科学认识,许多做法到今天还在沿用。”黄登欣介绍,白英首先在大汶河上修筑戴村坝,把大汶河水引入小汶河,使河水南流至南旺。然后在南旺建分水口,通过在河底建造一个鱼脊状的石拨即“鱼嘴”,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又在运河周边修建了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用于旱季放水、雨季储水,调节运河的水量。然后又在运河上修建了柳林闸、十里闸等水闸,逐级抬高水面,便利行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后,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的畅通。
清末,随着漕运的衰落,大运河不复往日的风采,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渐被废弃。
今天,站在运河分水口遗址处,看着芳草萋萋的河道,遥想当年河水清清、浪花翻涌、万船云集、连帆直上的景象,仍然让人心潮澎湃,为古人的智慧而叹服。在大运河南旺枢纽科技馆里,当年河工们用来打桩筑坝的石硪、用来控制河水的木制闸门、用来连接堤石的铁销等,仿佛仍在述说着当年的艰辛与辉煌。
“整个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设计之科学、考虑之详备、施工之细致,都显示了高超的技术实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其中蕴含尊重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这是运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黄登欣说,汶上县高度重视对运河文化的开掘利用。“宋礼之所以能治水成功,关键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民间河工白英求教。智慧在民间,群众中孕育着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
目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已建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年吸引游客达7万余人。为持续推进“活态展示工程”,汶上县对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以及沿线文物古迹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勘探、收集、整理,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档案资料。对占压南旺湖遗址、运河河堤和河道的居民住所进行整体搬迁。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大运河南旺枢纽科技馆。以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现水工技术成就,全方位展现和反映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目前,《汶上县南旺运河古镇旅游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计划依托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恢复古镇风貌,打造集遗址观光、考古研学、文化体验、特色度假、综合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运河古镇。汶上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运河文化是永恒的,我们将通过文化引领、创造性传承,留住运河文化‘根’和‘魂’,擦亮大运河文化这张‘金名片’。”
大运河北京段
打造荟萃古今文明的“历史文脉”
人民日报记者 王珏、王昊男
2022年7月,沿着大运河,人们将可以从北京坐船到河北,观看两岸美景,感受亲水之乐。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介绍:“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北段20公里已经通航,我们现在正在连接这两段运河,争取60多公里的运河全部通航。”
北京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金代,海陵王完颜亮为建金中都,力辟潞水(今北运河)通运。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明清时期,更是呈现出“帆樯林立、万舟骈集”的盛况。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吴文涛介绍,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穿行城中。然而,随着近代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兴起,加上河道断流,大运河北京段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为了更好保护利用大运河北京段,北京出台并实施《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等专项规划。通州区发布了《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规划从文化、生态、旅游、开放等4个层面,提出打造凝聚悠久历史、荟萃古今文明的“历史文脉”。
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市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据介绍,仅通州区就拥有与大运河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236处。保护利用好大运河,形成统筹协调机制是关键。为此,北京加强沿线文化资源整合,推进央属、市属资源协同,强化京津冀三地对接,共同探索大运河文化协同保护、开发、管理的有效模式。同时,北京通过召开协同发展研讨会、联席会、网信推进会、展览会等形式,推进省际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在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方面,北京探索生态系统与文化遗产互促保护模式,打造以考古为特色、学者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场所,既对遗址实施更为有效的整体保护,又为观众提供具有文化主题、生态良好的特色景观空间。北京对白浮泉、万寿寺、延庆寺、积水潭、什刹海、通惠河等地的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整合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点,辐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路县故城等沿线文旅资源。
让运河文化活起来,还要促进非遗活化利用。随着大运河保护利用走向深入,传统民居、寺庙、祠堂、商铺、作坊等得到保护,面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大风车、骨雕、传统美食和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渐渐活化。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在大运河中寻找灵感,北京民族乐团创作的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就是以音乐语言来讲述运河故事。
如今,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北京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以构筑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为理念,搭建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人才智库平台。北京还将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推进大运河沿线标识系统建设,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标志性文化品牌。通州区委书记赵磊说,未来还要进一步坚持“城河共荣”“景河共生”,实现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各美其美、交相辉映。希望进一步用好用活大运河这个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并将运河发展与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5日 19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