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安排9000亿元建重点项目

发布时间:2022-01-21 16:33:00来源: 广州日报

  报告提出,抓紧推进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图为广州南站(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番宣 摄

  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人豪提交大会审议的《广东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透露,2021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万亿元、增长8%,比年度预期目标高2个百分点。

  2022年,预计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安排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9000亿元,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总结2021年:广东有力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根据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署的“双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等九大方面重点任务都取得积极成效。去年以来,广东省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成功举办了第130届线上线下广交会、从都国际论坛等50多项重大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有力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去年一季度,广东省经济增长18.6%,上半年放缓至13%,前三季度增长9.7%,经济恢复放缓态势明显。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缺芯”“缺柜”“缺电”等制约因素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一年来,广东省千方百计畅通循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受2020年基数影响,去年宏观经济数据较好,但微观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广东省把稳企业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助企纾困,切实通过稳企业稳经济保就业保民生。全省超7.3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708亿元,全年为企业新增减税降费超1400亿元。全省净增各类市场主体142万户、总量突破1500万户,为稳经济保就业留住“青山”奠定了基础。

  展望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2022年,广东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不过,报告也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增长压力很大,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确定稍高目标,主要考虑“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陆续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工业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国家将继续加大专项债资金发行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有效撬动社会投资,将有力支撑全省投资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3%,这一目标与近十年进出口年均增速基本相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

  具体来看,广东提出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其中广州肩负着怎样的担当?

  根据报告,2022年广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安排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900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聚焦水利、能源、产业链安全、节能降碳、物流、社会事业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项目,持续激发投资潜力。继续出台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完善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落户广州

  “双区”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广佛环线等项目建设,争取建成佛莞城际广州南至望洪段。抓紧推进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广珠(澳)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持续优化大湾区空域结构,推动京广空中大通道扩容,加快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

  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大力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着力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实施《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推进广州科学城、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支持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落户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强广州与深圳在科技创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体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支持广交会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

  着力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推动《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落地落细,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报告提出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优化提升广交会,支持广交会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打造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记者申卉)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