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保留原貌 南京让老建筑老街区“活”出新意

发布时间:2022-01-12 11:22:00来源: 新华日报

  南京颐和路十一片区,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本报记者 宋宁 摄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元旦前,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向公众开放“十一片区”。这是颐和路街区第二个对外开放的片区。自2013年颐和路街区开放“十二片区”后,无数市民游客徜徉其中,亲近历史、品味文化、感受美好。

  颐和路街区的“门”开得更大,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即将揭开“先导区”面纱,还有两处历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到满意的活化利用方案……古城南京,老房子、老街区的出新利用,姿态活跃又富有新意。

  告别“假古董”,

  新旧和谐共存

  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由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两个团队负责。风貌区内划出1.3万平方米的启动区,其修缮出新进入收尾阶段。

  从建于110年前的火车站站房,到此后各个年代陆续面世的建筑,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启动区内的津浦路5号,是1910年前后由英国人建的砖木建筑,民国时期曾作为浦口火车站的配套旅社,属区级不可移动文物。津浦路5号外部修缮已经完成,内部结构、空间格局几乎未变。这栋总面积1309平方米的建筑,新织补建筑大约100平方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面貌。

  东南大学团队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说:“我们拆除剥离一些违章搭建,以展现建筑本来面貌,同时为织补新建筑腾出空间。”津浦路5号呈“口”字形,院子中间原来有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厨房,是上世纪70年代加建的。“我们拆除这个厨房,织补一个钢木体轻质建筑,起到中庭阳光房的效果,游客可以透过玻璃欣赏红砖墙的共享空间,未来可能成为网红打卡点。”

  周琦特别谈到:“过去的织补方式,是做一些跟历史建筑类似的‘假古董’,导致人们误把‘假古董’当成‘真宝贝’。旧的就是旧的,新的就是新的,我们希望百年历史被保护下来,同时新做的东西人们也能一眼看出来。当然还有个原则,新建筑是谦虚低调、尺度适宜的,新旧建筑和谐共生形成整体。”

  经历110年的风雨,津浦路5号经过多次加固。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建筑外侧被添上一圈混凝土梁和柱——它们如今也已斑驳脱落。“我们决定把这些防震痕迹保留下来。”周琦告诉记者,“任何历史街区都有不同年代的印记,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是110年的发展叠加而成的场景,要让走进风貌区的人们感受百年沧桑变化。”

  颐和路街区分为13个片区,其中“十一片区”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辅助用房,占地6260平方米。“十一片区”有两栋建筑,墙体设计简洁、有较大落地窗户,看起来是现代建筑。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乡规划师、街区规划项目负责人之一冒丹介绍,原先的两栋建筑并非文保单位,受损非常严重,因此拆掉了。再建新的房子,没有去仿造民国建筑,仿也仿不好,而是采用较为环保经济的现代建筑方式。

  “十一片区”内部,有的围墙采用玻璃砖、木质格栅等新材料织补。用周琦教授的理论去观察,记者感到新旧共生、虚实相间,确实有和谐之美。

  全球征方案,

  更加注重系统思维

  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第二机床厂旧址、如今的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寻访吸引11个国家设计师关注的“28号楼”。蒙蒙细雨中,这一红砖建筑更显历史沧桑感。

  28号楼产权单位金基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监张辉介绍,从1897年始建的江南银元局,到上世纪50年代组建的南京第二机床厂,再到如今的国创园,这片区域见证城市变化,保存了宝贵记忆。

  国创园内42栋老厂房,除了最北侧的28号楼,其他都已陆续修缮利用。去年,南京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选择28号楼、南京大校场机场瞭望塔,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全球352名设计师为它们的变身倾注心血,经过专业评审、网络投票等环节,两个方案获评“优胜实施奖”。

  即将实施的《廿八巷》方案,将把28号楼打造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其北侧入口与北面的西五华里自然衔接。这个方案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实现建筑与城市的衔接过渡,得到产权单位的认可。

  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系统思维、科学谋划的重要。“城市复兴的核心是产业重构,策划要走在前头,产业定位要走在前头,要清楚在复兴规划中,引进什么样的产业、构建什么样的文化体系、满足老百姓什么样的需求。”张辉表示,从竞赛中学习到的保护思维,也将运用到集团拥有的其他产业街区中去,给历史建筑最优保护。

  大校场机场瞭望塔将建成一个文化空间。瞭望塔产权单位南京威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齐奔说,胜出方案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建筑原有风貌,规划的功能定位与整个片区规划相吻合。

  记者感到,全球征集这样的“高调”举动,透出政府部门明显用意,即高起点、高质量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两个优胜方案的落地情况如何?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坦陈,“历史建筑保护只能慢慢来,打好基础才会走得更久远。”

  冒丹告诉记者,“十一片区”约10个院子,活化过程用了3年,实施修复前的最后一次现场调研,20余人用了两个月,“摸清建筑现状,才能做到应保尽保。”在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周琦教授团队做了历时9个月的实地调研,对区域内每栋房子、每个街区,甚至每棵树都了如指掌。

  以用促保,

  让建筑“活”起来

  1月6日中午,颐和路街区“十一片区”,艺术中心、婚纱店、咖啡店已开门“迎客”。正在拍照的摄影爱好者陈康对记者表示:“终于可以走进这些民国建筑,不用隔着围墙拍照片了。”

  早在1985年前后,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开始负责编制“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规划”。冒丹说,保护理念在渐进式更新,到了2016年已经由原来的“保下来”明确转变为现在的“活起来”,强调活化使用。

  怎么利用,颇有讲究。王昭昭认为,保留原有功能将最小程度改动建筑。颐和路街区诞生之初就以居住功能为主,因此规划确定的开放空间限制在40%以内。“十一片区”引入人流量不太大的商业业态,是基于对建筑瞬时空间承载量等因素的测算,如此才能够达到最小干预目标,最低程度改变房屋结构。

  她分析,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小西湖片区,因历史建筑年代较浅,房屋多为民间自建,可以用“保护+文化+商业”的模式,可以将片区打造成“网红”,但这种做法无法复刻到其他历史街区。

  在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津浦路南边曾是浦口火车站,北边有轮渡,当地曾是城市中心。启动区目前正围绕文博展示、创意书店、特色民宿等规划业态进行招商,希望充分彰显片区的建筑文化、长江文化、文学影视等价值。“浦口火车站拥有丰厚历史资源,值得更好地保护和活化使用,理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标。”周琦说。

  去年12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其中提到“坚持以用促保,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具体的要求包括:加固修缮保护体现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外观风貌、典型构件,消除安全隐患,有条件的可依法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规划资源、建委、房产、文旅等部门,坚持以用促保,研究制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规划、土地支持政策等,集中打造培育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成果。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沈旸认为,历史建筑体现了因城而异和因地制宜的地理人文特色,拥有长期形成的视觉特征,也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鲜活的城市记忆和文化见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不应成为城市中的盆景或孤岛,而是可以在公共服务、社区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乃至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新驱动力。

  □ 本报记者 徐冠英 刘春 徐睿翔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