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学生用“想象接触”实验反歧视
很多人被问到“你愿意跟艾滋病感染者拥抱、牵手或一起吃饭吗”这个问题时,嘴上都会回答愿意,但如果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真的坐在面前要跟其共餐或交往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转身离开。
这种矛盾表现引发了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学生翟晴的沉思。2021年9月,翟晴和9名同学及所在学院3名老师组成研究团队,对此展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想象接触内容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影响——基于120名大学生的实验分析”带到了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现场。
“我们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调查问卷调查校内120名本科生面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时的真实想法。”团队成员于镇菡介绍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120名大学生被试对象对不同类型艾滋病感染者的外显态度平均值均大于外显态度的中间值75,这表明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外显态度比较积极。可经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她们发现,在内心深处,大学生仍然偏向于将艾滋病感染者群体与消极词联系在一起,说明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存在矛盾的。
经过进一步访谈和调查,团队成员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倾向于做出与社会期望一致的反应,导致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真实态度难以完全显现,使其外显态度与真实想法相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公益事业、卫生知识的普及,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这个特殊群体表现出了更高的包容度。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缺少与艾滋病感染者的真实接触。当他们在生活中突然面对这一群体时,会本能地出现偏见和恐惧情绪。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心理学中“想象接触”这一概念走进了翟晴团队的视野。想象接触以与外群体成员社会互动的心理模拟过程为基础,不涉及面对面的实际接触。它强调对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进行积极模拟,通过这种积极模拟的过程改善对外群体的认知,并控制好情绪,应对紧张焦虑,从而产生积极的对外群体的态度。
翟晴介绍,自己团队期待用想象接触的方式,探索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歧视偏见程度的有效措施,缓解艾滋病感染者群体面临的歧视和污名。
“请花两分钟的时间想象一下,在参加志愿者活动时,你去了一家艾滋病感染者的互助中心,在那里你遇到了一些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成年人,在这次活动中,你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并与艾滋病感染者交流,在聆听中你发现了一些关于他的积极的、正面的东西,请想象这个场景以及关于他的经历。”在想象接触的材料中,团队成员设计了一些隐藏在文字描述中的正面词语,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想象。
“他是一名基层民警,在一项执勤任务时与携带HIV(艾滋病病毒)的吸毒人员进行了搏斗,只是恰好身上有一个微小的创口,刚好血液沾了上去,因此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应该会对他造成非常大的困扰,他感受到来自其他人的歧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产生悲观消极的心态。他希望身边的家人朋友,包括社会上的人,减少歧视,能正常地与他们拥抱、进餐。”受访者写下了这样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受访者就完成了一次积极的想象接触。翟晴团队收集的实验数据也有力地证明,想象接触,尤其是积极想象接触,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内隐态度中的偏见。
“我想把这种方法用在以后的宣传上去,比如说在小学,中学进行防艾教育时,可以加入一些想象接触的小游戏,去引导他们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偏见,真正地包容尊重艾滋病感染者群体,这样等他们长大以后,社会上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就会少很多。”翟晴表示,这一实验的意义在于,想象接触不仅可以应用在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偏见上,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社会歧视的减少,比如说改变对乙肝丙肝这类传染性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等。
翟晴团队用了1年半时间,做了4轮实验,同时深入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更能共情这些特殊人群,“我希望类似‘艾滋病感染者’这样的少数群体和特殊人群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平视,他们同样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郑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