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3亿人有睡眠障碍”,睡个好觉不只是个人的事

发布时间:2023-03-23 11:02:00来源: 工人日报

  今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日前,有关睡眠的多份报告引发关注。《2021都市打工人睡眠报告》显示,最能熬夜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及《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也披露了不少关于睡眠障碍现状的重要信息。(见3月21日《新京报》)

  睡眠质量关乎健康,有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所以,“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倡导性目标:从2022年到2030年,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要保持7~8个小时。然而,很多人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均不理想。

  影响人们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因素,如噪声、强光线、空气流通性差等;心理及情绪因素,如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压力传导在心理层面造成的焦虑、压抑、烦躁等;习惯因素,如追剧、玩游戏、刷视频等。另外,某些疾病也会影响睡眠。

  有人认为,睡多久、睡得好不好是个人问题,如何改善睡眠取决于每个人自身。这有一定道理,毕竟在诸多导致失眠的因素中,个人可控的因素较多。不过,从“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的现实看,如何安眠显然不是个小众话题,而是一个应当引起更多人重视的公共议题,甚至可以探讨将这个问题纳入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的范畴,最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安枕好眠。

  时下,睡眠障碍已经引起医疗机构的关注。鉴于相关人群规模较大、存在心理压力和某些影响睡眠的疾病等因素,一些医疗机构开设了“睡眠门诊”,希望通过专业诊疗服务,帮助人们摆脱失眠困扰。在认知层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失眠、睡不好并非小事和矫情,除了个人要调整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外,也可以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医疗机构等。

  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影响公众睡眠质量的现实语境下,如何完善公共服务,打造适宜睡眠的外部环境,多一些科学指引和制度设计,值得探索。比如,针对夜间噪音、光污染等环境因素,各地要细化完善夜间施工声光污染的防治举措,要在发展“夜经济”、安排“灯光秀”时,兼顾百姓的夜间安宁和踏实睡眠的诉求,这也是保障公众休息权、健康权的内在要求。比如,针对未成年人睡眠问题,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向公众普及睡眠知识、提升保障睡眠意识,也是重要一环。

  重视解决睡眠障碍问题,于个体而言,可提升当下的生活质量,降低患病概率;对整个社会层面而言,国民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关乎人口素质、人力资源的质量。所以,缓解“3亿人有睡眠障碍”问题,需要“1+N”的解决方案,个体和公共服务部门要共同努力。(工人日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