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探索与实践
中新网成都2月7日电 (高嘉琪 王鹏)兔年春节期间,刚刚入选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成都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迎来八方游客,羌寨风貌旅游观光长廊中,各族游客村民一起共度新春。直台村村民何磊说,曾经“靠山吃山、看天吃饭”的移民村成为了依靠高山经济作物种植、发展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等增收致富的幸福之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探索实践。在广袤的天府大地上,创新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城市社区、各族学生共居共学互帮互助的校园、物阜民丰的旅游景区……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个个真实写照。
直台村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羌族群众异地集中安置地。多年来,当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各族群众不仅联合创业发展高山蓝莓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还建起了一处处特色农家乐,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我们村子发展旅游很有潜力,气候、海拔都比较适合,尤其是把羌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何磊说,目前村子依托南宝山生态本底和地理优势,以塑造“天府羌寨·云上南宝”区域品牌为发展定位,先后建成羌寨风貌旅游观光长廊、直台村尔玛博物馆等民族风情体验场所,成为村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引来“凤凰回巢”。在四川最东端的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土家族小伙于涛同样实现了个人与家乡共发展。
“以前就是在外面打工四处漂泊,听到家乡搞脱贫旅游开发,我就第一时间返回家乡来创业。”如今,于涛在景区内经营着一家饭店。在他看来,回到家乡创业不仅能把家乡美食带给外面的游客,更能留在老人身边尽孝。
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曾经是当地最偏远、最贫穷的地区。如今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示范项目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以前我们都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都是城里人羡慕我们的生活。”在景区开游览车的土家族青年王娟说,自己亲身经历了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富饶美丽的景区,“我们土家儿女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民族团结一家亲,宣汉儿女心连心。”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来川的很多少数民族同胞,把四川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美好家园,成为了一颗颗紧紧拥抱的“石榴籽”。
生活在德阳市的维吾尔族同胞阿布力克木·麦麦提,十五年前带着1200元钱从新疆喀什来此谋生。到达德阳后,举目无亲的他一度只剩下27元钱。德阳市有关部门和市民向他伸出援手,支持他依法依规做起了卖烤肉的营生,让他慢慢在德阳站稳脚跟。心存感激的阿布力克木·麦麦提主动投身公益,捐资助学、帮扶济困,去帮助更多人。
“以前过的日子苦,现在过的日子甜,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德阳见到阿布力克木·麦麦提时,他正在店面上忙碌着。他说,10多年来自己每卖出一串羊肉串就会从中提出5毛钱来做慈善公益,目前共捐资约70万元,帮助了不少有困难的群众。2020年,他被表彰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据了解,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四川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882个。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继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实体化,着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