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中介躁动 “转贷降息”生意再抬头
沉寂了一段时间,“转贷降息”的生意再次火热了起来。1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些不法中介再次抬头,通过社交媒体狂推“转贷降息”置换模式,并打出银行开门红、春节前政策优惠等旗号吸引用户的目光。跟着中介随便走走流程就能省下数十万元利息?“转贷降息”究竟合法吗?还存在哪些风险隐患?
中介借机“重出江湖”
近段时间以来,“转贷降息”的生意再次被炒热,不少中介以节前政策利好、可为用户节省大笔利息为由,诱导用户提前结清5%、6%以上年利率的房贷,再办理利率较低的贷款进行置换。
“年底政策好福利,需要置换高利率房贷的看过来!”湖北地区一位中介晒出了转贷结息省钱方案,以贷款金额100万元、还款方式等额本息为例,若购房按揭贷款期限为30年,年利率为5.88%,月还款金额为5918.57元,总支付利息为113.06万元。
而通过置换后的低利率贷款还款期限变为20年,年利率为3.9%,月还款金额为6007.24元,总利息为44.17万元。“虽然置换后月还款金额多了一些,但是用户可以少还68.89万元,3.9%也只是保守利率,目前最低可以做到3.5%。”这位中介说道。
北京地区的中介也晒出了“转贷降息”的优惠政策,一位中介直言,“目前银行开门红,政策都比较宽松,现在抵押贷利率最低可以做到3.5%,而2022年置换的利率为3.95%。可置换的银行产品全称为经营性抵押贷款,这样的低利率必须依托经营贷做抵押贷款才可以拿到”。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经营类贷款利率整体走低,不少中介便借着政策便利力推“转贷降息”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类业务办理的流程大同小异,主要为收取用户材料、银行下发批复、签约、抵押、开卡、放款、还款。更有中介坦言:“用户不用跑银行办理,全部流程均由我们‘一条龙’服务。”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转贷降息”生意再抬头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近年来银行类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各类减费让利等方式为小微主体进行“滴灌”,使得小微融资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个人主体在历史房贷业务中所承担的利率确实高于当前,且近两年个人债务压力有所上升,因此,闻风而动的中介瞄准了这部分所谓的“客群”,教唆这部分人来“吃利差”。
垫付“过桥资金”风险难测
跟着中介随便走走流程就能省下数十万元的利息?这样的方式让不少用户动心,尤其是有房贷压力的购房者。李铮铮(化名)便是众多购房者中的一位,她名下有一套2019年购入的房产,房贷为150万元,彼时购入时的年利率为5.3%,受疫情影响,薪资有所减少,每个月的房贷压力让她喘不过气。
通常情况下,银行发放的经营贷款,对象一般为企业、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主要用于满足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的临时性周转资金需求。那么中介又是如何暗箱操作让没有经营资质的用户成功拿到贷款的呢?
一位中介介绍称,“没有经营资质的用户我们主要有三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办理营业执照,需要等待3个月的时间才能申请贷款;第二种是过户公司法人,这种方式不需要等待,立刻就能申请贷款;第三种是做消费性抵押贷,这类方式的年利率在4.25%,而且贷款额度较低,目前暂不推荐。服务费收取做抵押贷金额的1%-1.5%,办理营业执照的费用由用户自行负担”。
虽然整个过程均由中介“一条龙”服务,但最重要的一点不容忽视,在申请低利率贷款之前,用户需要提前结清所有房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中介会提供过桥资金服务。北京地区一位中介称,“以过桥资金50万元为例,借款一天的费用是750元,等银行审批了低利率贷款之后再归还过桥资金”。
殊不知,此类操作隐藏着各类风险隐患。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转贷降息”本身就是违规的存在,属于虚假借贷,最后可能影响房屋本身的归属,其次,监管一直在严查经营贷或者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市。最后,在办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被发现后还有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对银行来说,应严查资金流向,监管应明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打中介行为,联合其他部门一起严打。
对购房者来说,此类“转贷降息”实际上就是“以贷还贷”。苏筱芮进一步指出,借新的贷款项目,贷出来的资金去还旧的项目,风险往往会出现在“借新”这部分,通常来讲,房贷业务拥有明确的抵押物及透明的贷款利率,购房者甚至不需要中介就能自行备齐资料向银行申请,而小微贷款所涉的抵押物、提交资料以及所能获取的贷款利率存在更为复杂的流程和多变的情况,一些中介会利用其中的信息不对称来欺骗购房者,例如怂恿购房者申请资料造假,诱称能够获取更低的贷款利率等,把所有风险转嫁至购房者后从中坐收渔利。
应纳入司法打击范畴
近年来,经营贷、消费贷资金流入楼市、股市的情况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便是中介在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风险提示》表示,不法中介宣称的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银保监会指出,不法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
“银行必须对借款主体资质进行交叉验证。”一位银行人士表示,“银行不能向无实际经营的空壳个体工商户、企业发放经营用途贷款。此外,用户若伪造经营资料、经营流水骗取银行贷款,情节严重的将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银行同时也会要求用户限期还清所有贷款。”
防范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需要多方合力。苏筱芮指出,不法中介往往不属于持牌机构,也可能不属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因此在管辖与打击上的力度较持牌机构来说有所欠缺。建议从司法层面明确这类行为的定义及范围,将帮助、教唆、诱导个人借款的相关行径纳入司法打击范畴以震慑市场,例如参照基于传统共犯理论提出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来定义不法中介的行为,对于主观故意、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并实施帮助作假、教唆的中介予以严厉司法打击。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