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用心守护神舟十四号平安回家

发布时间:2022-12-05 16:44:00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整个返回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各分系统的深度参与。其中,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负责飞船在制动和进入大气层阶段的姿态控制;热控、结构机构分系统的舱外表面防热材料、防热涂层以及缓冲装置,全程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回收着陆分系统通过精准制动降落伞,在着陆缓冲发动机的帮助下让返回舱稳稳落地;测控、数统和总体电路分系统则扮演“天地传音”和智能网络的角色,提供能源、收集整理数据和传递信号,确保全程零差错。

  有条不紊处置返回舱

  在此次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技术负责人彭华康和团队主要负责处置(回收)返回舱相关工作。据彭华康介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回收试验队首先要对舱体进行状态检查,确认舱外无危险源后才能打开舱门。

  航天员出舱后,回收试验队还要对返回舱进行如下处置:及时把舱内的伽马源取出、封存;交接载荷,包括科学实验样品、航天员个人物品等;给舱内火工品插上短路保护插头,防止它们被意外引爆;切断舱内电源。此外,试验队还要检查航天员座椅缓冲效果,确认返回舱信标信号准确度等。

  随后,回收试验队关闭舱门,将返回舱装车运回指定地点。由于本次任务是在夜间执行,从返回舱掉落的散落物不易被发现,只能后续在白天搜索寻回。至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处置(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克服低温与夜晚两大挑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的时候是9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的时候是4月中旬,而本次返回任务是在冬季夜间。”在彭华康看来,相较于前两次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低温与夜晚是本次回收任务的两大挑战。

  低温主要影响人员的保暖与设备的适应性。“以前都是在十几摄氏度的常温下工作,而这次却是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开展工作,地面上的工具设备能否正常使用是一个问题。”

  夜晚则带来行驶安全与照明不足的问题。“对于车辆与直升机驾驶来说,夜间的戈壁滩十分危险。行驶方向如何确定?路况如何?直升机能否降落?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试验队员在处置返回舱时,照明不足还会影响工作效率。”

  面对低温和夜晚带来的挑战,回收试验队精心准备、组织和实施,努力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全力保障此次返回舱处置任务圆满完成。11月初,回收试验队就进场准备,在低温环境下参与多次全系统演练,具体包括:按照实战化要求,模拟返回当天的时间、地点、方案以及过程;开展多次安全培训,围绕返回过程故障、着陆环境异常、处置工序故障三大类故障模式准备了近20种处置预案,并针对重点环节多次单项演练。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航天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看到他们平安落地、顺利出舱,我们很有成就感。”彭华康说。

  快速返回,平安着陆

  据彭华康介绍,在成功返回地面之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经历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五个阶段。

  此次仍然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即神舟十四号在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飞行5圈就开始返回地面。“之后,位于前段的轨道舱与中段的返回舱分离,通过制动变轨,返回舱、推进舱两舱组合体从近400公里的圆形轨道变成近地点低于100公里的椭圆轨道。随后,推进舱同返回舱分离,后者以精确计算的再入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推进舱则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彭华康说。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的外形看上去像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再入之前,舱上自带的发动机会将自身调整为大底朝前的配平状态,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再入过程中,由于返回舱和大气层的空气剧烈摩擦,形成包裹住返回舱的等离子区,造成地面与舱体之间信号中断,这段时间被称为“黑障区”。在这个过程中,地面无法通过任何遥控方式对飞船进行控制,完全依靠飞行器全自动处理。

  在距离地面40公里左右时,飞船已基本脱离“黑障区”。此时,由于返回舱上安装了静压高度控制器,可通过测量大气压力来判断所处高度。“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静压高度控制器会给出一个信号,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三伞的面积从几平方米增大到几十平方米再到一千多平方米,通过这样逐级开伞的方式减小过载,保护航天员。”不过,彭华康强调,为避免减速伞和主伞在张开瞬间承受过大的力量,伞会先半打开,工作几秒后再完全打开。此外,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返回舱上还配置了备份降落伞。

  主伞完全打开后,返回舱就会抛掉防护“铠甲”——防热大底与侧壁的防热材料,随后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工作,通过发射伽马射线实时测量距地高度。当返回舱降至距离地面1米时,底部的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发出信号,舱上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产生向上的冲力,将返回舱的落地速度控制在1~2米/秒。同时,安装缓冲装置的航天员座椅抬升,尽可能吸收冲击带来的巨大能量,以保证航天员落地的舒适性。

  正是在回收试验队等航天人的密切配合、大力协同下,本次返回任务过程才得以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任昕宇 武文佳)(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