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从靠山水到卖场景 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采摘”“收割”“丰收”,是这个秋季旅游市场的热词。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市场日益壮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玩法更丰富
9月,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128条“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一批具有深厚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的乡村景点,引导游客走进乡村、支持“三农”,持续发挥乡村旅游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以丰收为代表的乡村民俗、乡村生活、乡村场景,为乡村旅游添了吸引力。
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舂米、打糍粑、烤糍粑等民俗活动,很受游客欢迎;江西省于都县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打造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村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民宿、互动农场、艺术工作室的进驻,则让上海市崇明区仙桥村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到此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参加乡村旅游早也不再只是“吃农家菜,住农家乐”。“近几年,京郊游越来越好玩,不仅硬件设施更完备,游玩更便利,可玩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全家老少三代同行,都能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爱好自驾游的北京游客高琰表示,“如今的乡村旅游除了乡土气息,还多了很多时尚味。”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日前撰文指出,现在的乡村旅游,已经从卖环境向卖场景、卖创意转变,民俗和非遗也成了乡村旅游的全新吸引力。乡村旅游已涵盖观光、休闲、康养、避暑、冰雪、耕读、研学、娱乐诸多产品体系。
带动能力强
乡村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研学等,作为一项融合性较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变。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曾是一个“无产业、无人才、无技术”的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竹茶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富美乡村;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友联村也是旅游兴村的典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曾经的人口净流出村已是处处花海、家家经商;黄洋界脚下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也正在享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过去,村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如今,村民开民宿、办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乡村旅游火了,各类农特产品随之销量大增。如何让乡村的“土”味产品走上品质化发展道路,许多地方选择通过“文创”的力量推动农产品提质升级。浙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出产的乡村特色产品,如传统糕饼、五香干、茶叶等深受游客欢迎。当地通过不断改良产品设计包装、组合搭配等,结合线上销售模式,让这些特产成为特色“文创伴手礼”,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越来越多曾经离开乡村的人以及投资者走进乡村。崇明仙桥村党总支书记管仕忠介绍,过去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却收效甚微,村庄面貌提升后,合作社、民宿投资者都愿意进来了。“生活富裕了,产业兴旺了,乡村旅游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文艺工作者和退休干部投资乡村,并且以乡贤乡亲的身份在乡村定居,带动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戴斌指出。
精品化发展
目前,休闲、度假、体验已成为人们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诉求,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此打造了许多项目,然而,产品雷同、单一等仍然是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文旅部已先后推出“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乡村是座博物馆”“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线路多注重乡土乡情、自然科普、农耕文化、非遗体验等的融合,以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精品化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10个实践模式的通知》,入选的村庄中有的以花为媒,发展乡村“美丽经济”;有的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有的依托独特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让乡村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容、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让村庄既有美景,也有内涵,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尹 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0月28日 第 12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