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同一星空下,东西方如何展开交流与对话?
【解说】从古至今,神秘壮丽的浩瀚星空吸引着地球上不同人类文明的关注。“逐梦星河”不仅是普通人的浪漫情怀,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事业追求。人类如何一步步由仰望星空走向太空?东西方又如何围绕同一片星空展开交流与对话?近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阐释“仰望星空”千百年来在促进科学进步、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同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亮
在各个文明其实大家仰望星空的历史都是非常早的,天文学发展都是很早的。不光是中国,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像古巴比伦、古埃及,还有古希腊,他们都发展出来了自己的天文学。有证据的记录,至少是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中西方对天象系统的记录大概都是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
【解说】李亮表示,天文学自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古代中国的天、算、农、医四大科学中,天文学不仅一直和其它学科非常紧密地结合,还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同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亮
我们古代的科技非常多,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成体系的其实就是天文、算学, 就是数学、农学、医学这几大学科,它(们)有比较完善的体系结构的。天文学在中间其实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和其它学科非常紧密地结合。由于数学的介入,让天文学非常的精密化,地理其实跟天文也是有很强的关联。自古以来大家对天文学依然还是很重视,在古代的话,因为天文学不仅是为帝王服务,也是为国家这种授时各方面它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解说】作为科学的重要部分,李亮告诉记者,中外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同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亮
像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他们基本上用的整个天文学体系都是跟我们中国非常接近,借鉴了我们的东西。西方也有传到我们这来的,历史上有三次受到影响。 第一次印度传过来的时候,天文学是随着佛经佛教这些知识传到中国的,包括我们现在大家熟悉的黄道十二宫。都是当时隋唐时期之前就慢慢传进来。第二次就是元朝的时候,因为它是疆域特别大,所以这样无形之间也是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第三次影响就更大了,第三次(是)西学东渐。
【解说】李亮表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天文学都是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人类仰望星空的无数追问,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李亮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在天文、航天等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发展,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同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亮
天文学肯定是科学的“排头兵”,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很多的最新的成果,比如说我们的“郭守敬望远镜”,还有天眼FAST,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突出的成果,在一些领域都是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或者领先的水平。宇宙是无穷的,但是我们科学探索的脚步应该也跟宇宙一样,一直这样走下去。我们也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推动科学的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