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新教室”开课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任“太空教师”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题:中国空间站“新教室”开课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任“太空教师”
作者 马帅莎
当“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这一熟悉的“天宫课堂”开场语响起,地面上同学们的视线被画面中的新晋“太空教师”吸引。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太空“新教室”中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给现场青少年留下深刻印象。
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此次授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
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间“新教室”。跟随蔡旭哲的镜头,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问天实验舱的睡眠区,舱壁上贴着蔡旭哲与家人的合影。问天实验舱睡眠区采用纵向设计。刘洋解释说,在地面无法站着睡觉,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在任意方向睡觉,感觉都是一样的。
在前两次“天宫课堂”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经展示了水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现象,留下许多经典画面,比如放入泡腾片的“气泡球”、在水膜中绽放的纸花、连接两块液桥板的“水桥”。
本次太空授课中,航天员们则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毛细效应、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等神奇现象,比如刘洋使用长达两米的饮水管,仅靠吮吸的力量,轻松喝到了饮水袋中的饮料。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此次太空授课加入了实验舱里植物种植的新内容,不少学生在课后都表示对太空植物种植印象很深。
据刘洋介绍,经过70多天的生长,水稻种子已经长成一棵棵水稻植株,在水稻培育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在刚刚萌发的水稻叶尖上出现了晶莹的小水滴,并且水滴会越变越大,直到贴到生长盒壁上,这种水稻的吐水现象在微重力环境中更容易观察到。
“我们在空间站种植的水稻、小麦都展示了勃勃生机,非常期待能够在空间站收获自己种植的粮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甚至在火星,我们都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陈冬说。
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除了水稻培育以外,还“住着”拟南芥。据了解,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9月启动了“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为了与空间站的拟南芥生长情况作对比,之前收到种子的同学当天把发芽的水稻和拟南芥带到了地面课堂现场。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告诉记者,青少年和航天员分别在地面和太空种植物进行天地对比是本次太空授课的一大亮点。
陈冬说,“小南”非常适应太空生活,长势很好。他还利用科学手套箱为大家直播展示了拟南芥剪株操作,并表示,未来会将这些采集到的“小南”样品带回地球研究。在提问环节,他提到,除了种植拟南芥和水稻,在生命生态实验柜下面的“房间”还可以养殖斑马鱼、线虫等动物。
谈及未来的太空授课,张伟表示,梦天实验舱不久将发射入轨,梦天实验舱的加入将使太空授课的内容更为丰富,其中包含了流体物理、空间材料、基础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或许人们可以看到蒸发沸腾等现象的天地差异。(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