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光景都是锦绣中国——各界群众欢度国庆
新华全媒+丨每一处光景都是锦绣中国——各界群众欢度国庆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每一处光景都是锦绣中国——各界群众欢度国庆
新华社记者
欢歌迎国庆,起舞颂华章。神州大地千里金风,万里锦畴,每一处光景都是锦绣中国。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国庆日。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我们歌颂祖国山川巨变、日新月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坚守职责守护万家灯火、平安祥和;在时代的号角声里,我们勇踏征程,扬起风帆勇立潮头!
颂祖国,胸中日月常新美
“同学们,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香山……”1日上午,在北京市香山公园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双清别墅内,首都金牌讲解员贾莉为游客讲述红色历史。
六角红亭旁,池水清澈,绿树成荫,孩子们跟随讲解员诵读红色诗篇。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旧址前,大家聆听红色科普故事,亲身体验收发电报的原理,感受峥嵘岁月。
江西,井冈山上竹海如涛,景区到处装点着“中国红”。红军剧场里,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已上演整整14年,参与演出的400多名演员都来自周边乡镇的村民。演出负责人徐国庆说:“到剧场观看演出,是国庆节期间不少游客打卡井冈山的重要一站。”
秋风徐来,稻谷收仓。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举办地——四川成都新津区的天府农博园内,稻谷簇拥成金色的海洋,向日葵怒放迎丰收。秋色里,“丰收黄”与道路两旁悬挂的五星红旗相互映衬,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1日一早,成都市民罗女士便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到天府农博园主展馆,“借着十一长假,让孩子感受农耕文化,了解现代农业的科技成果,体会丰收的不易。”
山歌缭绕,唱出乡村振兴的愿景。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早早为十一假期做好了准备。
他开办的“阿雅农家乐”早早接到了预定,“我们准备了本地特色美食,招待来十八洞村的各地游客。”杨正邦说,“国好,家好,越过越红火。”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2021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成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常坚守,鲲鹏击浪从兹始
“祖国妈妈生日快乐!”“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泸定加油!”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贡嘎山小学校地震受灾临时安置点,孩子们正在绘制国庆主题手抄报。
在各方努力下,9月30日,包括贡嘎山小学校安置点在内的430户1407名受灾群众,全部从临时安置帐篷里搬出,迁入到过渡安置房,在温暖明亮的新居中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林立,一派热火朝天建设景象,一栋栋建筑正在“拔节生长”。
在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建设现场,上千名工人正加紧施工。项目负责人贾玮介绍,9月30日项目已全部封顶。国庆期间,全体建设人员加班加点推进后续工程,“一定把项目建设好”。
常坚守,只为初心。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冠东码头,数十名工人集合在港区中央,升国旗唱国歌。在蓝天白云下,红色的旗帜、高耸的桥吊,气象昂扬。
码头岸线上,远洋货轮一字排开,巨型桥吊矗立前沿,场内集卡往返穿梭,码头24小时不停运转。不久前,洋山三期以40188标准箱创下了昼夜吞吐量的历史新高,助力上海港昼夜吞吐量首次突破17万标准箱。
缺席,因坚守而动人。假期仍在岗位值班的江西省全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钟乐,在手机里收到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丈夫抱着5岁儿子,在绚烂的花丛前开心地笑着。
钟乐已经多个节假日都坚守在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重复拧试剂盖就要几千次。她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核酸结果早出来一点,疫情防控网就能织得更密一些。
新征程,勇立潮头扬风帆
戴上鲜艳的红领巾,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面向国旗敬礼,齐唱《我爱你中国》。国庆节这天,这些河北阜平的“山里娃”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感受祖国的温暖和强大。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他们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向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后中国山区孩子的风采。合唱团队员席庆茹说:“我要传承好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牢记老师的教诲,好好学习,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在地处重庆沙坪坝区的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智慧冷链仓库、办公大楼已经封顶,集装箱堆场的龙门吊等基础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
“无水港将引导更多集散分拨、交易结算由港口向内陆延伸,由传统的港口分拨变成内陆腹地分拨,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渝培说。
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由奋斗者写就。
国庆前夕,国产大型客机C919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C919走完了设计、研制、试验、试飞、适航的全过程,将转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这对于中国大飞机人来说是巨大的鼓舞。
开放的中国充满活力与生机。10月1日,重庆团结村中心站,迎着初升的朝阳,一列满载智能家电、机械设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重庆)缓缓驶出站台,向远方飞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