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中国这十年·斯人)浙江义乌“国际老娘舅”:在中国“有事先商量”

发布时间:2022-09-07 14:4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义乌9月7日电 题:浙江义乌“国际老娘舅”:在中国“有事先商量”

  作者 张斌 董易鑫

  “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样面孔的人做‘中间人’,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浙江义乌做调解工作10余年、被称为“国际老娘舅”的伊朗籍商人哈米说。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有210万种商品发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近万名外籍人士常驻于此。哈米所在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联合国社区”之称,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外籍人士。

  2003年,哈米来到中国采购商品,随后在义乌创办进出口贸易公司,生意不断发展壮大。

  “事业有成让我有一种获得感,但我更喜欢做志愿者带来的幸福感。”哈米说,自己曾帮助过不少外籍人士融入义乌,自己的电话号码甚至成为“求助热线”。

  他对中新社记者说,自己起初从事调解工作是因为有语言优势,会汉语、英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6种语言,能“打破”不少因语言不通产生的沟通屏障。

  “刚开始,我做得最多的调解工作,是当事双方因为信仰、风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哈米说,此前,一名外籍住户晚上经常和朋友在家里聚会,其中国邻居则喜欢早起锻炼,双方因作息不同有些争执。经上门调解,两人都将时间做了调整,现在相处很融洽。

  “我了解到,‘老娘舅’被用来称呼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我很珍惜这个头衔,也很想做好这份事。”哈米说,他在这里安家,爱人在这生活,孩子在这读书。对这个社会,他有责任感。

  一个人力量有限。几年前,哈米开始和当地社区一起培养更多外籍人士加入调解队伍。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阿酷便是其中一员。

  “起初找上门,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调解。”阿酷说,2009年,他曾在线上订购过两个集装箱的牙膏,因双方前期沟通时理解偏差,他收到的货品和想要的款式不一样。

  和商家反复交涉无果后,阿酷决定来哈米这碰运气。阿酷说,在调解员帮助下,自己和发货方明确权责,积压的货品也慢慢处理,事情终于得到解决。

  后来,阿酷也加入了“国际老娘舅”团队,帮助不少采购商解决矛盾纠纷。“希望我们能更好地帮助来义乌采购的巴基斯坦商人融入义乌社会,也使更多中国商品走向巴基斯坦。”阿酷说。

  “贸易纠纷在商业中很常见,义乌是以市场贸易闻名的城市,调解不仅能节约双方时间,还有可能让他们‘不打不相识’。”已在义乌从事调解工作6年的尼泊尔商人杰克告诉记者,作为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任命的外籍调解员,感到自豪的同时,他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中国话来说,叫‘严以律己’”。

  如今,已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30多位外籍人士加入义乌“国际老娘舅”团队。该团队每年调解矛盾超100件,成功率95%以上。

  “我们的调解团队越来越专业,有根据国籍划分的点对点调解团队,也有根据矛盾类型划分的国际贸易调解组、国际物流调解组等,确保能更精准、更专业地化解矛盾。”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陈津颜说,随着外籍调解员队伍不断壮大,当地计划加强人员管理,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实现健康、长效运行。(完)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