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渔家女休渔时节飞梭走线织网忙
中新网唐山7月31日电 (白云水 刘洋)“左手拿竹织板,右手拿梭子,用右手引线,一绕一穿,然后把线再绕进去,就织好一个网眼了。”7月31日,渤海湾北岸的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56岁的黑东村村民高贵娟一招一式地和村里的年轻人分享着渔网的补织手法。
“织网织了40年了。”高贵娟说,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织网,织网是她们海边渔家女必备的手艺。休渔期有船的人家要忙活自己家新网,没船的会接揽一些对网、补网的活儿,补贴家用。
入伏后,为了多干点活儿,趁着早上天气凉快,高贵娟每天5点半就要起来干活,一天下来收入在120块钱左右。“计件取酬,累是累点儿,干得多收入也多。”高贵娟笑呵呵地说道。
自古以来,黑沿子人就以出海为生。据《丰南县志》记载,黑沿子镇建于明万历元年,海岸线长23.5千米,盛产毛蚶、梭子蟹、皮皮虾、海鲶鱼等海产品。目前,全镇6441户中有近800户从事出海捕捞相关的渔业活动。
想要“吃海”,好的渔网必不可少。据高贵娟介绍,当地渔网一般由网衣、绳索、浮标、底纲等构成,按操作方式和结构分为拖网、粘网、流网、拉网等十多种大小不同的网具。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织网代替了部分手工织网工序,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补网、对网这些活儿还是需要传统的织网手艺。
“织渔网就像织毛衣,网眼不同,织法也不同。而“补网”就像是缝衣服,网具破的窟窿不一样,得靠经验,把网补得顺滑平整,渔民出海才能收获多多。”高贵娟指着手边的渔网说道。
旧时,织渔网一度成为沿海渔村处处可见的场景,织网手艺更是当时评价一个姑娘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当地借助沿海优势,跳出“渔”字搞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休闲观光等产业,很多年轻人选择就近进企上班。如今,忙碌在海边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妇人,织渔网这门渔家传统技艺也鲜有年轻人从事了。
34岁的外地媳妇么兰兰平时和丈夫经营着一条小型“夫妻船”,休渔期,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的同时,也会和婆婆一起干一些织网、补网的活儿,一年劳作下来,夫妻俩收入能在30万左右。“虽然当渔民辛苦,但我愿意和大海亲近,老手艺总要有人传承嘛,我愿意接这个班。”么兰兰说道。
临近傍晚,农家小院传来阵阵饭香,么兰兰织网的速度也加快了。“把渔网织,把网洞补好,希望今年9月1号开海能有个好的收成。”么兰兰说。(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