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设计别“用力过猛”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所大学发出了今年第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些通知书创意指数继续拉满,不仅代表收获,也种下希望:南开大学的莲子锦囊;哈工大加嵌自主研制的宝石,寓意“宝藏大学等着宝藏男孩女孩”;中山大学校园定制版羊城通,随赠云南普洱茶,被誉为“十年寒窗的大礼包”……
一纸录取通知书,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也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很多人都会珍藏终生。近年来,不少高校努力提升录取通知书背后的价值,从坚持十几载手写录取通知书,到用学校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制作录取通知书,再到选取学院科研作物种子同通知书一起寄到新生手里,可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然而,这些录取通知书在赢得肯定与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了“形式主义”的质疑。无疑,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判断是否属于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形式背后的内涵。如果只是走过场,或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大抵是形式主义;如果满怀敬畏,借形传神,那么形式本身就具有了一定内容意旨和情感价值。
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给尚未见面的新生的名片,浓缩了高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如何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充分彰显自身文化特色,于细微处见精神,传递大学的温度,值得探究。如果一味为创新而创新,刻意标新立异,甚至做成“面子工程”,未免有悖初衷。眼下,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制作上过分追求“高大上”,出现了不计成本跟风赶时髦的情况,值得警惕。试想,当录取通知书成了声光电技术的秀场,又是AR又是3D呈现,了解详情还得下载个APP,未免用力过猛,令人心生厌恶。
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精神的细节体现,追求一定的仪式感不等于盲目跟风乃至从众媚俗。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卷”不是坏事,但这不该成为一场秀,而应成为高校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契机,明白并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内卷”之道。
(胡欣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