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同心)果壳创始人嵇晓华:小领域也能做出大成绩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题:果壳创始人嵇晓华:小领域也能做出大成绩
作者 郑巧 刘玥晴
“过去这十年是鼓励创新的十年,不管在多么小众的领域,只要坚持精耕细作,都可以做出成绩。”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知名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果壳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嵇晓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感慨,十年来与中国互联网共同发展是一件幸事。
从最初的科研工作者到科普作家“姬十三”,嵇晓华深受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影响,“我不断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熏陶,想把自己在科学领域里的感受写出来”。
博士毕业后,嵇晓华依然痴迷于科学。在他的“乌托邦”中,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轻松畅快地聊科学。
2009年的一天,他仿佛真的置身于“乌托邦”:在杭州的一间酒吧里,一群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科学爱好者正在谈天说地,分享各自关于科幻的奇思妙想。和嵇晓华聊量子力学的,是正在创作科幻小说《三体》的刘慈欣。
这段美好的记忆在嵇晓华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他不再满足于科普文章写作,带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望,于2010年创办了果壳,来到北京转变为一名创业者。
起初,做这样一份无稳定收入的工作,嵇晓华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他凭借对科普的热爱坚持下来。
他的这一坚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认可。2019年6月,北京市专业技术职称中首次设置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职称,嵇晓华获得首批正高级职称。他说,“体制内的认定对创业公司来讲有激励作用。”截至目前,果壳已有7人通过了高级职称的评选,另有几十人获得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这在民营企业中可谓独树一帜。
一步步成长为国内知名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的果壳,十年来影响着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和兴趣,这使嵇晓华收获了成就感。“我十年前写的文章,到现在还有人记得。”
十年间,果壳系统化地建立了自身团队的运作机制,团结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者和专业的科学编辑,生产了近十万个原创科普作品,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形式呈现给用户。
“将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共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兼顾科学的准确性、真实性,达成平衡”,嵇晓华认为这是果壳在网络科普领域的显著优势。
近几年,嵇晓华欣喜地看到,愈来愈多中国的科学成果被广泛传播,科学家精神得到宣传,科学有关的文艺作品涌现,各类知识博主兴起……他说,“科学在当今社会已经初步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概念。”
果壳的受众一直以年轻人为主,得益于互联网发展和网民剧增,如今女性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家庭用户比例也显著提高。嵇晓华告诉记者,果壳举办的线下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家庭参与,最早的一批用户有许多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常带着孩子来体验科学的乐趣。
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时代机遇成就个人梦想”,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嵇晓华认为自己已经成为更成熟的创业者。
未来,嵇晓华计划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的部门——果壳硬科技,为中国科创和硬科技创业创新提供产业上的支撑。“我们非常擅长和科学家沟通,希望发挥桥梁作用”,他说,北京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在当地发展相关业务具备资源优势。
见证了科学从“小众”到“流行”,嵇晓华不断鼓励着科学爱好者,希望他们能借助果壳这个平台继续坚持这份热爱,“这是一件很宝贵的事,我们对此仍然激情澎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