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新政解外贸“燃眉之急”
(经济观察)中国出新政解外贸“燃眉之急”
中新社北京5月6日电 (记者 李晓喻)5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一批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措施。不到一个月时间,外贸已两次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点。
过去两年,中国外贸相当强劲,但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冲击,目前出口有走弱迹象。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前两个月回落2.6个百分点。
中国贸促会日前发布调研报告显示,外贸企业正面临四方面困难。一是海运费居高不下,“缺柜、缺船、一箱难求”局面虽有所缓解,但运力紧张、运价高企问题依然突出。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反映生产成本上升,出现了“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问题。三是全球供应链瓶颈尚未缓解,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短缺持续困扰企业,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给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利影响。四是俄乌冲突影响,与俄乌有业务往来的外贸企业受到汇率波动、结汇困难、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运输拥堵和延误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据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分析,2021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全球经济复苏不景气时取得8.1%的增速,进出口高速增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贡献率超过20%。当前形势下,无论是为稳定经济增长,还是保证就业,稳外贸都势在必行。
此前,为促进进出口平稳发展,官方已要求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并允许把外贸企业取得的出口信保赔款视为收汇,予以办理退税。但分析人士认为,相比“节流”,在财税方面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更直接也更根本的稳外贸措施在于“开源”,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拿得到订单、交得出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表示,减税降费、出口退税的前提是外贸企业还有订单,还在出口,有可减税、可退税的空间,否则如果企业因接不到订单而倒闭,税费方面的减负措施就失去了意义。
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时推出稳外贸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二季度是外贸企业传统接单、发货旺季,此时需要“趁热打铁”;另一方面,本轮疫情从3月持续至今,如再不尽快发力,外贸将受更大拖累,整个中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稳外贸政策每一项都切中当前外贸企业“痛点”,旨在解企业燃眉之急。
如,针对疫情之下企业接单困难,官方提出要力保订单,稳定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出口,优化广交会等平台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针对物流不畅,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运送不及时,新政要求对重点外贸企业在生产、物流、用工等方面给予保障。
此外,为确保企业交付时效,官方要求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保障重要零部件、装备和产品运输。
至于有些外贸企业资金一时周转不开,难以为继,政策明确,要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投放,支持银行对暂时受困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梳理一批亟需资金的予以重点支持,扩大出口信保短期险规模,缩短赔付时间,并增加信保保单融资。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此前聚焦后期退税环节的稳外贸政策,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新政更加系统全面,从接单到生产再到交付、退税,外贸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具体的纾困举措,针对性更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一系列综合施策下,中国外贸稳定增长可期。(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