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咬清中国字 唱好中国歌

发布时间:2022-03-21 14:40: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咬清中国字 唱好中国歌(文化只眼)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成熟,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面向未来,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得更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咬清中国字,唱好中国歌,讲好中国故事。

  民族声乐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中国故事,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传承,服务的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民。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了中华文明的滋养,民族声乐才更厚重、更有韵味、更可持续。

  小提琴替代不了二胡,芭蕾舞替代不了民族舞,西服替代不了中山装,油画和国画各有千秋,不能比短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审美标准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民族声乐要用民族的眼光去评判,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建立审美标准。西洋声乐可以借鉴或融合,但不能全盘吸收、照抄照搬。

  语言与文字是从母语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民族声乐的唱法不能背离、背弃中国人的文化和原有的样子,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紧跟上时代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土壤中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唱法。我们要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技术,而不是机械地学习他们的咬字方式。汉语有35个韵母,有“四声”“八调”“十三辙”等声韵格律,且需要归韵。西方语言的咬字状态咬不出中国语言的一些韵辙。

  民族唱法的属性,一半属于“说”。唱好中国歌,首先要咬清中国字。过去一度有一种倾向,就是追求发声技巧而忽略咬字唱词。为了所谓的“科学”发声技术,放弃了咬中国字,听不清唱词,发出千篇一律“科学”的声音,导致千人一声的局面,生产的只能是工艺品,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因此,新时代民族声乐必须要有塑造灵魂的价值尺度作评判,切实立起“铸魂”而不是“炫技”的导向。

  民族声乐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产物。“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是没有前途的。若要让民族声乐具有更广泛的普及性,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符合民族声乐的现代形象。更重要的是,在结合时代发展的同时,坚持民族特色的唱法,发民族的声音,走民族的道路。这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民族特色的时代强音。

  赵洋洋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