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一“减”做好大豆必答题
大豆难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要持续做好“扩”和“减”的文章。提高单产是大豆产业的必由之路,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应有之义,而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都是可行的。
春耕时节,有关大豆和豆粕的新闻不少。近期,全国饲料价格上涨,多家大型饲料企业以豆粕等价格上涨为由提高饲料价格。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多地提出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是中央对今年农业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和最大进口国,我国大豆振兴如何推进,效益难题怎样解决?可以说,大豆问题已成为农业的必答题,眼下的春耕生产正是明晰思路的一个切入点。
大豆被认为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难题。我国大豆进口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居各类农产品进口量首位,2020年超过1亿吨,2021年达9652万吨。我国大豆单产较低,亩产只有130公斤,出油率较低,机械化率低,相对三大主粮来说大豆费工费时还不赚钱,农民种植意愿较低。我国耕地红线为18亿亩,对应农作物年播种面积24亿亩,如把进口大豆全部折成国内生产,需要7亿多亩播种面积。此外,国际大豆定价权和压榨加工产能大多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近年来,国际豆粕价格上涨较快且不稳定,给我国养殖业发展带来困扰。
反过来看,大豆也可以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大豆是重要的饲料和油料作物,关系植物油和肉蛋奶生产。做好大豆文章,既可以保供给,扭转农产品进口量攀升的局面;也可以优结构,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和饲料业效益;还可以保生态,粮豆轮作间作可改善土壤质量。破解难题要创新手段,这倒逼着农业科技创新、生产模式优化、内部结构调整。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成为今年的新动向。两者都是以新技术新模式来解决大豆问题的有效探索,前者瞄准的是扩大豆生产,后者聚焦的是减豆粕需求,共同构成了必答题的多选项。
毫无疑问,作为稳定油脂和饲料供给的重要举措,大豆难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要持续做好“扩”和“减”的文章。
提高单产是大豆产业的必由之路。2000年至2018年,我国大豆单产年均增长率为0.69%,低于同期世界年均1.28%的水平,也低于美国、巴西的1.86%和1.11%。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研发引进了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品种,但受制于经营规模、配套机械等因素,无法大范围应用。在耕地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要从规模经营、粮豆轮作、品种培育、农机化等多方面集成新模式,尤其是要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推广,提高品种的适应性。
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应有之义。大豆竞争力不仅是单产,还有质量和价格。质量不外乎出油率、蛋白含量,主要体现在科研领域;而价格则包括进口壁垒、补贴支持和农民意愿等。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在价格支持力度上,大豆也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今后应强化大豆产业支持,权衡大豆的国内外比价以及国内大豆与玉米比较效益,确定大豆生产的支持水平,让农民种大豆有利可图。黑龙江省今年明确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值得各地借鉴。
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都是可行的。2021年,我国肉类和牛奶产量创新高,但大豆进口量未增反降,得益于合理减少饲用豆粕需求。2021年,全国豆粕占饲料比例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饲用豆粕折合1400万吨大豆。在减少饲用大豆需求的同时,肉类供应总量和品质都有保障。据测算,今后养殖业还可实现豆粕减量2300万吨以上,折合减少大豆需求近3000万吨,相当于2.3亿亩耕地的大豆产出。下一步,还要畅通种养链条,改变传统饲料利用观念,优化饲用豆粕减量措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