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兰州:点滴服务让青年感受城市温暖

发布时间:2024-01-05 11:03: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当互联网成为“竞技场”、新媒体成为“热风口”,身处其中的青年群体如何借助新工具新平台创新创业?日前,由共青团兰州市委主办的“青出于‘兰’·共创未来”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电商青创学堂培训课程吸引了全市各行业上百名创业青年参加。

  这是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兰州围绕服务青年发展开展的针对性工作。

  “青创学堂”通过“理论+实操”的阶梯式教学方式,助力创业青年学习新媒体直播前沿新知识,掌握平台新技能,打开新思路。课堂上,讲师就“竖屏时代下新媒体平台特征及热点分析”“优质短视频的创意与选题策划”等内容,结合学员在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针对性地授课。

  “通过培训,了解了如何进行推荐算法优化、提高个人(用户)作品留存率等技巧,这场头脑风暴让我获益良多。”青年创业者郭佳蓉说,通过“青创学堂”基于实践的热点案例分析,对新媒体平台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技能,才能走得长远”。

  青年在兰州工作、创业、生活等方面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为切实了解青年需求,共青团兰州市委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调研,近10万年轻人线上参与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一批关系青年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一系列助力青年发展的政策举措及时出台。

  兰州有2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平均万名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可调研发现,很多在兰州就读的大学生对兰州的区位优势、发展方向并不了解。为了让青年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城市,鼓励他们扎根兰州创业发展,兰州共青团联合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常态化举办“万名学子观金城”“金融精英看金城”等系列活动,组织在兰求学、工作的青年深度体验考察兰州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系列活动已覆盖1.5万余人。

  参加了产业考察活动后,25岁的王虎下决心留在兰州发展。在兰州上学7年,去年研究生毕业后,王虎就在兰州创立文化创意公司。“公司初创,在人才招聘、开拓业务等方面有很多困难,看到我在这边的境况不佳,在西安创业多年的同学邀我加盟。”有一段时间,王虎萌生了去西安的想法,可参加了兰州市组织的参观考察后,他发现甘肃文化资源丰富,文旅发展空间广阔,文化创意大有可为,便下决心留下。

  “我们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对公司进行了重新规划,也储备了一些创意人才,准备全面铺开。”在“黄河之滨也很美”兰州市首届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王虎顺利招到了中意的创意人才,公司有了更雄厚的人力支撑。

  2023年,结合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团兰州市委联合人社部门为青年群体量身定制“技能筑梦”等高质量就业服务项目,举办人才交流会、引才进校园等活动,4万余名青年到场参加;此外,兰州市委组织部首次将企业引进人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不仅把本地在外上学的年轻人吸引回来,大量外地高校毕业生也到兰州发展。

  为帮助青年解决初入职场遇到的现实问题,团兰州市委还依托兰州科技创新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创业园区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等服务;联合奥体中心等单位共建32家青年友好型空间,为青年提供求职、婚恋、健身、安居等各类优惠服务;联合金融机构打造“兰州青年友好卡”,针对青年“衣、食、住、行、游”推出近百项优惠举措,点滴服务让年轻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意和温暖。

  “您有什么问题随时告诉我。”在兰州市城关区南河新村社区南河新村小区,兰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朱家辉这段时间,忙着和其他志愿者走进社区一线,详细了解居民供热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协调解决。朱家辉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除了走进社区服务居民,他还经常参加环境保护、帮扶困境家庭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近年来,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经累计达到4304.6小时,成为兰州青年学习的榜样。

  “兰州为我们年轻人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我们也要出一份力,投身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日前,结合自己从事志愿服务的实际经历,朱家辉在兰州市雁宁路青年之家为青年志愿者分享自己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理解,同时,号召更多青年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朱家辉一样,越来越多的兰州青年正积极行动起来,勇做兰州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兰州全市有329支青年突击队、328个青年文明号、195个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主题教育的扎实开展,让兰州这座城市更友好,成为年轻人担当奋斗、历练成长的助推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